对我国城镇化之路的启发和思考
我国城镇化还在快速推进,“非转农”“进城不转户”等现象给当前的城镇化之路敲响了警钟,也暗含了一些启示。未来的城镇化之路,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以农民的利益为前提,突破各种制度障碍,才能够实现良好的城乡互动,实现健康稳定的城镇化。
第一,应当继续持久地推动就近城镇化进程。我们认为,目前局部地区出现的“非转农”更多呈现出就近城镇化的特征,是城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并且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质的服务,实现就地市民化、就近城镇化。
以往认为的城市化就是要将农村居民都转移到城市生活工作,这是一种比较狭义的观点。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城市化,往往会造成城市超荷负载,形成大城市病,带来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我们需要改变对城市化的这种认识,并且在政策上为就地城镇化创造条件。
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和集体经济,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有就地城镇化的基础。实际上,就地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理想形式之一,能够在不增加中心城市环境压力、人口压力、财政压力等基础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农村居民也不会因为生活环境改变而产生疏离感,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化的稳定性。
第二,破除户籍制度羁绊,大力发展并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坚决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收益权,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改变资源按行政级别和权力配置的问题,促进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推进大都市圈外围中小城镇的建设,引导资源向小城镇转移,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让小城镇能够留住人,实现就地城镇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郑风田 普蓂喆)
(来源:半月谈)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