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
人民网>>房产>>正文

城镇化观察:创新的“俘虏困境”

李伟

2015年04月14日09:04  来源:人民网-房产频道  手机看新闻

   

    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了我国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利器,然而,总是有某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在制约着创新,比如“XXX找死,不xxx等死”。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有的是专业机构或专家学者推銷的观念对受众思维方式影响产生的结果,也有的是政府相关部门“遵守規则”自觉不自觉形成的不负责任的结果,还有的是企业自己听唬自己人为制造出來的认知等等。这些东西严重制约创新而并不为受害者所知,且影响普遍而深远。为了便于理解这些创新之难,掌握创新之钥,我提出用创新的“俘虏困境”来讨论一般性的创新问题,这种模型性的讨论方式会使得认知更聚焦,更容易深入进去,也有利于推动创新的进步。

    一、从现实出发的创新

    我们这支团队常年专注于研究和解决城镇化投融资问题。在目前的环境下,投融资的完成受到到各种制度的制约,有來自金融机构和实业类企业产品的制约,也受到财政、金融、规划、国土、发改等方面政策的制约,因而创新是常态。谈到创新,人们经常想到的往往是对制度的突破,甚至认为创新要有一系列重大制度的变革,我把这种状况称为创新的“制度依赖”。现实的情況是,制度的变革?太可能是“革命性”的,即用全新的制度代替旧制度,而是个渐进的过程。所以企业也好,政府也罢,都不得不在新旧規則并存中趟出一条路子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创新特征,因此创新难成了共识,创新难究其根由,障礙有三种:

    一是“思路加规则”制约创新。很多企业或政府本身就不是创新型的,也就是领导偏向于保守和稳健,不喜欢冒险(很多领导认为创新等同于冒险),因此面对PPP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只要下面有人拿规则说话,给出否定意见,一个项目可能马上就会叫停。这样机构创新难之又难。我们曾在《政企合作——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本质》中提到,过去的城镇化是按照政府主导的逻辑配置财政、金融、行政等资源的,也是在按照政府主导的逻辑制定政策和操作流程,目前虽然对过去的政策和机制有所清理和调整,但毕竞没有全面铺开,且这些调整过來的制度由于配套性不強,适用范围狹小,反而为不想创新者提供了工具。

    二是“概念停留在过去”制约创新。最近十多年,我国推出很多特许经营类项目。这些项目从大的方面来说都是PPP,其中既有一些失败的教训,也有像 北京地铁4号线这样比较成功的PPP操作案例,但这些经验和教训多属于操作简单的PPP项目,而目前城镇化中PPP多属于复杂项目。简单项目的经验所形成的概念和认知正在越來越严重地制約着城镇化PPP的创新和发展。

    三是“主动性思维不足”制约创新。我们目前看到的一些项目,政府经常在最关键的时候掉链子,所谓功亏一篑是也。很多项目前期工作已经都做得差不多了,在关键点就要突破之时,客户的内部产生消极惰怠情绪,导致工作无法继续。究其原因,主要是客户在与金融机构、企业及相关部门沟通过程中受到了现有惯例和政策的限制,项目操作有困难。

    二、俘虏困境

    从现实状况來看,创新确实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一个单位的决策者面对这样的困境,需要有信心。在此,我想与读者分享“俘虏困境”的故事,以对现实的创新环境增加一些信心。

    《堂吉诃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凶残的国王,制定了一部法律,凡是被俘的敌人都要处死,但是有两种死法可供选择:一是烧死,二是绞死。怎么选择呢,就是给俘虏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说真话者绞死,说假话者烧死。一批批的俘虏走向了死亡。终于有一天,一个俘虏被带上来,接受考官的考问:“你是为何而来”?俘虏答曰,“我是专门来被烧死的”。这个回答一出,满座皆惊,考官不知如何是好。按照规则,如果这个俘虏被烧死,则说明他说了真话,而说真话应该被绞死。如果这个俘虏被绞死,说明这个俘虏说了假话,而说了假话又应该被烧死,这就出现了悖论。考官为难了,上报给国王,国王说我们应该遵守规则,他既然不符合任何一种死法,只能就地释放。智慧的俘虏突破了国王设下的困局,赢得了自由。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个俘虏是在遵守国王设立的強大规则下通过理念和概念上的突破和创新,解决了从0到1 的问题,也就是从死到生的问题,这可谓是收益最大的创新了。

    我引入这个故事,并非让读者来与我玩逻辑游戏。一方面我希望读者理解,现实中的问题再难也难不过俘虏的困境;另一方面我想与读者一起分析这个智慧的俘虏到底有哪些可贵之处,以促使我们通过学习,提高创新成功率。

    我认为,与其他俘虏比,这个智慧的俘虏突破了三方面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制约:

    一是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普遍被强大的二元价值观所控制,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很难突破。一般的俘虏都限入到要么这样死要么那样死,要么真要么假的二元对立逻辑中而不能自拨,他们在进入答问状态之后,逐渐接受了国王设计的规则,盘算的是如何死得痛快,少些恐惧和痛苦,跳不出国王的逻辑,从而走不出俘虏困境。这个思维的惯性是非常强大的,俘虏几乎没有了思考的空间,直接进入国王设计的场景,被动接受了必死无疑的结果,失去了通过创新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这个时刻,能够转念,盘算一下,跳出二元对立就是有机会的。智慧的俘虏突破了非真即假的二元对立概念,跳出了国王设计的非烧即绞的死法,创造了悖论,进而在规则允許的范围內实现重大创新。

    现在很多项目创新难于成功,输就输在不能打破二元对立。

    二是从过去概念中跳出来,进入当下解決源问题。一般的俘虏在被问到“你为何而來”时,由于不是关注问題本身,而是关注自己的生与死,进而满脑子想的都是真和假,而对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又陷入到“以事实为依据”的概念体系中。这种真假的理念停留在过去,重点在过去时或完成时。如果这个智者也陷入这种思维状态,当被问到“你是为何而来”的时候,惯性思维一般是回到过去,比如说是来与你们的国王对抗的。被问话者陷入被俘之前场景或者被俘的因由中,这就落入了国王的陷阱,只要你用通常关于真假的概念来思考和回答问题,一定是没有解的。而智者不是这样想,他是活在当下的,智者对真假问题的理解是在当下,是现在进行时,所以想的是我当下这一刻是来赴死的,他才能有机会突破常人对概念的认知误区,有机会跳出国王的圈套,成就这样一段著名的悖论。创新的问题也恰恰在此,不想创新的人希望活在过去,而创新者看清这个问题的本质,以人之昏,使己昏昏,则创新休矣。其实问题并不见得有多难,难在如何立足当下解決源问题。

    三是突破惰性的思维误区。其实能够活在当下的不一定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很多沒有受过系统化的科学或逻輯训练的人一直就是关注当下问题的,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也沒有突破“俘虏的困境”呢?譬如有些俘虏己经活在当下,当被问“你为何而来”时,回答的也是来赴死的,但是就差那么一点点,就没能像智者这样赢得自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就是因为惰性。惰性是人类的一个通病,尤其在已经绝望的状态下,是否还能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智者能够在认识到必有一死的情况下,采用了主动选择死法,才为伟大悖论的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智者在选择如何死的时候,就自然会出现这样的句式,我是来主动被绞死的,或者我是主动来被烧死的,当这两种答案摆在面前的时候,成功的路就已经展现在眼前。也许智者并没有考虑太多,只是随机的主动选择,但正是这种主动的选择改变了现实。不能突破现实者是多数人,这些人的心态往往是消极的,不能够无时无刻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不能随时把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可以设想,当被考问者回答是来受死的时候,考官很多时候都会本能地问第二句,“既然是来主动受死的,你准备怎么个死法?”我们看到成功的机会即在眼前,但是大多数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没能成功,因为他们放弃了选择的权利。有了主动选择死法这一念,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再稍稍动点脑子,不放弃,自然会出现这个好的结果。

    我提出“俘虏困境”问题,是提供一个分析和解释创新问题的思维框架,这种框架看起来极端,正是这种极端的框架才具有清晰明白的解释力。提出这个框架不意味着我说的结论是唯一正确的,仅希望这个框架能够为创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打开一扇小小的窗,如果大家能够一起通过这个思维框架的讨论,能够推动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我将会无比欣慰。

  (作者单位: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李伟)

(责编:尹晶晶、唐沰)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