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现汉代古城遗址

董鑫
2016年11月25日07:21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小字号
原标题:城市副中心发现汉代古城遗址

  考古工作人员在提取文物现场

  古城内道路遗迹

  战国成人瓮棺木

  本报讯(记者 董鑫)昨天上午,市文物局与市新闻办举办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到9月,通州区潞城镇共发掘出战国到清代的墓葬1092座,将通州的历史从隋唐大运河时期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同时,还发现了1座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这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

  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本次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8座、灰坑8座、水井10口、道路1条;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同时,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这些考古资料证实,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于平表示,考古工作人员在胡各庄村还发掘出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瓮棺葬,如此大规模的发现,尤其是成人瓮棺的发现,还是第一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到9月,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方向的古城村,文物部门对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这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于平介绍,路县故城遗址分为城墙基址、城内遗存、护城河和城外遗存四部分。其中,城墙基址保存较好,北墙基址长约606米,东墙基址长约589米,南墙基址长约575米,西墙基址长约555米,四面城墙基址基本可以闭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内还发现了一条南北向的明清时期的路面遗存和一条南北向的辽金时期的路面遗存。南城墙墙基外侧约11米至13米处还发现有护城河道遗存,河道走向与城墙基址走向基本平行,宽度约30米至50米。

  本次考古工作,有来自全国各地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单位的2000余人参加,共勘探101.3万平方米,勘探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并完成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供图/北京市文物局

  释疑

  古城何以“断代”为汉代?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代,今通州地属燕国,西汉时期在现在的通州区境设置了路县,属渔阳郡,而这座基本成方形的城基本符合北方地区县一级行政平台的规模,例如考古发现的直径超过15厘米的汉代瓦当,这在当时一般都是府衙的规制。此外,钻探沟的包含物中,文物工作者发现了汉代的钱币、陶片,在城墙周边的沟壁上则挂着三个瓮棺葬,可以看出是汉代的遗物,还有发现的铁锛等生产工具,也明显带有汉代的时代特征。

  据介绍,西汉之后王莽篡汉,改路县名通路亭,东汉建立后,废莽所改,恢复西汉旧称,但改“路”为“潞”,此处始称潞县。

  内存

  通州有236处不可移动文物

  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目前,通州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登记项目236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46处。其中包括大运河与通州近代教育建筑群等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以及其他市级地下文物埋藏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类遗存等。2000年到2015年期间,市区文物部门共完成50余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工程,使三教庙、燃灯塔等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全面的保护,一批文物建筑修复后对社会开放。

  未来,通州区还将进一步推进京东大运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文化项目,打造以“三庙一塔”为中心的“通州味”传统文化圈,打造通州、张家湾、漷县古城及汉城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建设以展示运河历史文化和举办高端文物展览、重大文化活动的副中心现代化博物馆和一批历史文化展览参观场所。本组文/本报记者 董鑫

(责编:朱江、伍振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