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人+产业+城市,绿色跨越造就惠州新坐标

王彪
2017年09月19日09:38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人+产业+城市,绿色跨越造就惠州新坐标

  凭高眺远,山水如画,时光似电。站在九年来不断探索发展的台阶上,惠州借改革东风、凭区位优势、引支柱产业、立生态担当,正在走出一条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发展新途。

  9年前的2008年12月,在全球经济持续动荡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等9个方面,提出了珠三角实现“九年大跨越”的宏大目标。

  地处珠江东岸的惠州,在《珠三角规划纲要》“四年大发展”验收考核获评优秀等次的基础上,围绕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奋斗目标,统筹推动“九年大跨越”八大任务有效落实,31项量化指标有望在年底全部完成目标任务。

  距离2017年底还有百多天的今天,正是向着实现“九年大跨越”的冲刺时刻,复盘惠州近年来发展的轨迹,与其说总结过往,不如说是为下一阶段发展寻求启示。

  如何实现发展,实现怎样的发展,这是贯穿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发展历程的关键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随之不断更新、丰富和完善。

  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这是惠州答案的第一句话。

  9年前的2008年12月22日,TCL多媒体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二期工程动工,成为当时国内彩电行业独立投资规模最大的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

  9年后的2017年5月,TCL集团模组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在仲恺高新区启动建设,这一基地包含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和TCL多媒体智能显示终端项目。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888亿元,将使TCL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模组和整机一体化智能制造企业。

  作为惠州本土培育发展起来的千亿级企业,9年间,TCL的两个项目,变的是项目规模的扩大、产业的升级,不变的是不断寻求占据产业制造高地的雄心。对于惠州来说,其中蕴含的更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底气和坚持。

  通过引进大项目打造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惠州经济发展的另一诀窍。

  9年前的2008年9月22日,中海炼化惠州基地第二期用地场平动工,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炼化一体化基地。

  9年后的2017年9月15日,惠炼二期炼油首套生产装置正式引入原料。二期炼油项目40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引入柴油进行催化剂低温硫化(220℃),成为炼油项目首套引原料启动开工的装置。这意味着这一国内在建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距离最终投产时间进入倒数计时,惠州距离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也更近了一步。

  大项目、大产业,并非惠州经济发展的全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技术改造、引导创新驱动,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和“2+2+N”现代产业体系,笔者看来,这是惠州经济发展尤为关键的第二句话。

  在笔者看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惠州经济发展重中之重是产业发展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上的升级再造、搭建新平台、引导和鼓励更多新兴产业发展。

  如今,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产业,一批批国内外领先的研发和制造企业蜂拥而至,特别是大亚湾石化区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打造“优等生俱乐部”,潼湖生态智慧区吸引了来自美国、比利时、韩国、中国香港以及内地共30多个创新项目“扎堆”落户。正是这一发展思路在惠州落地的有力佐证,同时也有力推动惠州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近年来,惠州经济呈现两大可喜趋势:一方面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惠州高新技术企业达466家,比2013年初增长2.5倍;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8倍、3倍,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广东IMEC微电子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落户;另一方面,则是惠州企业走向全球:TCL先后并购法国家电巨头汤姆逊全球彩电业务和全球电信巨头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并一举拿下曾风靡欧美的商务手机黑莓的品牌授权,截至今年6月,惠州企业累计在1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93家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合计5.88亿美元。

  产业,尤其是中高端制造业,可谓经济发展的骨架。在石化和电子信息之外,惠州的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产业也蓬勃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为包括惠州在内的全国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近年来,惠州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5位,先后迈进“高铁时代”“航空时代”“城轨时代”,陆海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建成,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获评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市。一系列荣誉的获得,让惠州这座城市熠熠生辉。

  惠州、惠州,惠民之州。让经济发展更加惠民,增强市民在城市发展中的获得感,提升群众幸福感,始终是惠州发展的重要尺度。

  惠民首先体现在居民收入的增长。2013年以来,惠州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930多亿元。精准扶贫扎实有效,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61元,增长11.3%。

  在惠州这座以“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为发展新定位的城市来说,惠民更体现在绿色化发展路径的选择和实践上。

  2013年以来,惠州生态镇村占比超过80%,27条城市黒臭水体整治和79条镇级河涌整治全面推进,金山河综合整治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惠州还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西枝江水源水质保护条例》为一条江立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让乡村环境焕然一新,每年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比例达10%,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1%。不久前,TCL、华阳、中海壳牌获评全国首批“绿色工厂”,大亚湾石化产业园成为我省入选全国“绿色园区”唯一园区。

  如果说,惠州在产业经济上主要通过现有产业升级再造、搭建创新平台、引导和鼓励更多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题眼是“产业”的升级提质。

  那么,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当下的惠州最可称道的是共享和绿色,方兴未艾的是创新,越来越呈现出开放与协调的发展态势,题眼则是对“人”的关注和吸引。

  换言之,产业为创新提供了土壤和舞台,人的不断涌入更为这座城市带来新的机遇、新的可能和新的未来。在绿色化发展的指引下,“人”+“产业”的碰撞交融,又促进了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从而带动惠州城市的整体发展。

  绿色跨越造就的惠州新坐标,有信心,也有理由在更加宽广的全国乃至全球视野中得以彰显。

  就空气而论,2016年度,惠州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6.7%,优良天数354天,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接近欧盟现行标准;就绿地而论,惠州人均公共绿地17.5平方米,与著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相差无几;就制度建设而论,惠州为生态立法,也与日本北九州等成功实现绿色发展的城市做法不谋而合。

  现在,“九年大跨越”进入最后冲刺。这座城市在绿色化发展中积累的点滴经验,不仅属于惠州,也属于广东属于全中国……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的绿色未来!

  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评论员 王彪

(责编:孔海丽、孙红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