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千年古道与街区“活”起来

2017年10月24日16:24 | 来源:北京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千年古道与街区“活”起来

  今年8月,模式口南小街试点改造工程完工后,充满京西文化特色的模式口又回来了。刘平 摄 J163

  京都第一仙山石景山,在永定河最大的湖泊——莲石湖的臂弯里沉静如画。

  曹诗元 摄

  巍巍大西山,悠悠永定河。在京西翠微山脚下,一条蜿蜒的街巷从这里穿过。这条名为模式口大街的古老街巷是自春秋以来京西地区完整历史的见证,也是曾经沟通北京与塞外的“驼铃古道”。

  今年8月,模式口南小街试点改造工程完成,100多米的道路两侧,处处透着古时的繁盛。

  随着北京市“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明确和北京市新总规发布,石景山区全面融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中,将大力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打造山水文化融合的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石景山区将充分挖掘以模式口为代表的西山永定河石景山段文化内涵,让京西古道——模式口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焕发生机,成为区域文化“金名片”。

  数说金名片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1.89%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5平方米

  腾退土地留白增绿点位325个约120万平方米

  基本完成区属中小河道治理

  五年完成中小河道治理15.19公里

  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年收入372.3亿元

  五年年均增长12.7%

  走近金名片

  2002年模式口地区就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作为石景山区唯一的文保区和未来石景山区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部分,这里聚集着国家级文保单位法海寺、承恩寺,市级文保单位田义墓、第四纪冰川擦痕陈列馆以及37处保护院落。

  模式口老人“回到儿时”

  王成强是石景山区模式口村里的老人儿,有名的“大拿”、“总管”,还是石景山太平鼓区级传承人。对8月25日南小街开街当天的情景,王成强记忆犹新,“我们这些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一大早就成群结队来到街边,一睹老街新容。”王成强和他的老伙伴们亮出了珍藏多年的宝贝——从清代相传至今的太平鼓,现场来上一段太平舞,博得了阵阵喝彩。“当时我们村里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也让家人推着轮椅来看开街仪式,老人的眼里泛着泪光,他跟我说,儿时模式口的风貌真真切切回到了眼前。”

  更让王成强和街坊们欣喜的是,伴随着修缮改造工程的推进,居住和生活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变。“改造工程之前,街两侧有很多杂乱的出租房,街边就能看到很多垃圾杂物,天空中更是密密麻麻像蜘蛛网似的架空线。”王成强告诉记者,“之前还有很多店家都违规店外经营,整条街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别说是救护车、消防车,居民骑个自行车都不容易走。”

  今年8月完工的改造工程中,南小街的市政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北京市历史街区第一个飞线入地工程,同时房屋立面外观也进行了整体整饬,通过勾缝、描金、彩绘等方式的复古美化,恢复街区古风貌。

  中西思想碰撞为老街保护寻出路

  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中,模式口大街上一群金发碧眼的洋面孔引来了人们关注的目光。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首次在模式口设立分会场,一批应邀而来的国际设计领域“大咖”来到模式口“问诊开方子”,围绕改造升级如何传承历史、承载乡愁出谋划策。来自英国的设计师大卫·韦斯特认为,“应该重现模式口的历史,保护住它的文化价值,让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都能了解这里的故事。”与他的建议不谋而合,石景山区已计划在修缮改造过程中,依托模式口地区保存风貌较好的院子,建设各类文化博物馆、展示厅,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72岁的陈春凤老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模式口,老人如今居住的四合院里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手工雕花的窗棂、古朴的座钟、厚重的木工大柜,仿佛将时间定格在过去。今年,政府启动模式口改造,陈春凤居住的院子也在保护利用之列。当工作人员来征求意见时,她提出要把自己家打造成“家庭博物馆”。陈春凤随手指着一件直径15厘米的小石磨说:“你看,这是以前专门用来磨花椒的。宝贝老家当一件也没丢,将来都可以当做民俗展品,原原本本地展现咱京西地区的生活风貌。”

  模式口地区将构建多个景观带

  记者了解到,石景山区将运用“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按照“五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对模式口文保区进行修缮整治。在修缮改造工程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下一步石景山区将继续完成模式口大街沿街两侧商铺立面修缮改造施工图设计;启动北京九中两侧17个院落、90个户籍户居民房屋腾退、拆除工作。未来,模式口地区将构建模式口人文景观带、法海寺生态及佛教文化景观带、永定河引水渠景观带等。

  本报记者 左颖 J170

(责编:孔海丽、孙红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