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北京西城白塔寺试点平房成套化改造

李天际
2018年01月11日08:17 | 来源:北青网
小字号
原标题:白塔寺试点平房成套化改造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西城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获悉,作为北京重要的文保区,白塔寺历史风貌保护区采用腾退与就地改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平房成套化”试点改造,恢复老北京历史风貌。

  白塔寺历史风貌保护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以北、赵登禹路以西、规划实施中的受壁街道路以南、西二环道路以东的地区,整体区域占地约37公顷。虽然地处中心城区,但白塔寺地区有户籍人口约1.6万人、5600多户,居民的院落和房屋基础设施薄弱。

  2016年,西城区提出“白塔寺再生计划”,着力于降低白塔寺区域内人口居住密度、提升区域内基础公共设施、改善公共环境、挖潜区域文化、促进业态提升等,在实现民生改善的同时,恢复北京城市的历史风貌。

  什刹海阜景街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孔勇介绍,目前,《白塔寺地区规划实施研究》已编制完成,今年提出“腾退+就地改善”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即在继续坚持开展人口腾退工作的基础上,解决好腾退居民的同时,对未参与腾退的居民,在自愿拆除违法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平房成套化”试点改造探索,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就地改善工作,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孔勇表示,“平房成套化”试点改造将根据居民院落的状况以及空间大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厨房、卫生间等生活附属设施。目前,“平房成套化”试点已建成一处院落,开始邀请居民试住并提出改进意见。在“平房成套化”改造的同时,白塔寺区域内28条胡同的市政基础设施也将进行改造,涉及供水、雨水、污水、供气、供电、电信、有线等内容。孔勇称,如果“平房成套化”试点得到居民认可,将在什刹海地区推广。

  探访

  昔日大杂院复原传统民居

  福绥境50号院是白塔寺“平房成套化”试点改造的院落,昨天迎来了首户试住居民。

  这处100平方米的院落,在几个月前还是违建房屋密集的大杂院,院里的居民整体腾退后,这处院子进行了改造,复原为传统的民居。推开虚掩的院门,可见一排青砖灰瓦的平房,阳光从简洁的落地玻璃门窗照入室内,提高了房屋的采光性和保温性。院内经过平整的方砖地面上,特意保留了原有违建的边界痕迹。3间违建被拆除后,小院的空间开阔了很多。

  据白塔寺历史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实施主体华融金盈公司社区营造中心副经理田娜介绍,50号院有两间10余平方米的民房,“为了考虑到不同居民的需求,改造时特意在一间民房内修建了厨房和卫生间,另一间民房的厨房和卫生间则建在院里。”

  家住白塔寺西夹道1号的李宝京和东红夫妇是首户试住的居民,他们昨天刚搬过来,要在此住上一周。58岁的李宝京告诉北青报记者,由于院里没有违建,太阳可以直接照进来,屋里的采光和保温效果很好,白天一点也不觉得阴冷。据介绍,接下来还将有3批居民要来小院试住,一周的试住期结束后,居民会提出意见,进一步完善改造。

  文/本报记者 李天际

  相关新闻

  南中轴线将建天桥文化传承中心

  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西城区人代会获悉,今年西城区将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南中轴线建设天桥文化传承中心。

  关于备受关注的中轴线申遗,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表示,今年西城区在贤良祠、会贤堂、先农坛(庆成宫)等重点文物腾退任务方面,将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全力做好推动配合工作。他介绍:“这三处高等级文物古建都不属于西城区的直管公房,不能照搬西城原来的文物腾退模式,需要研究新的办法。”

  孙劲松透露,西城区在推动中轴线申遗进程中将加大南中轴线天桥地区的文化建设,计划结合疏解提升,将老德云社、110公交场站和万盛杂技剧场原址进行整合,争取在“十三五”内建成天桥文化传承中心。

  他还介绍了西板桥考古发掘的进展。据介绍,西城区在实施环境整治过程中,发现了位于恭俭胡同南口与景山西街交汇处的西板桥遗存,这是北京老城内金水河水系中一处重要的建筑设施,也是老城保护中的重大发现。目前,西城区在对西板桥遗存及内金水河水系实地勘查和内涵挖掘的基础上,对桥体遗存及周边历史河道实施考古发掘,未来将着手规划内金水河水系节点景观恢复工作。

  文物保护方面,西城区去年启动了梨园公会、云吉班旧址等15处文物腾退项目,持续推进粤东新馆、杨椒山祠等17处腾退项目,完成了护国双关帝庙、三清观等4处文物腾退,今年启动《京报》馆、绍兴会馆等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项目,力争早日实现被认定为文物的会馆和名人故居全部得以腾退保护。未来西城将结合博物馆三年行动计划,对腾退的会馆和名人故居加以合理利用。

(责编:孙红丽、伍振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