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让新市民“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8年07月05日08:31 | 来源:湖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图文:让新市民“此心安处是吾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祝丽芳 实习生 刘鑫玥

  图为:江岸区定期举办社区主题活动日,共同策划演出、开展游戏娱乐,帮新市民们打破隔阂,结交朋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王杨胤 摄)

  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就像是爱的容器,盛满对人的关怀和陶冶。”

  眼下,以毕业大学生、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高端人才为代表的新市民,日益成为武汉人口的重要来源,成为转型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让这些人避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尴尬?

  武汉江岸区通过设立全市首个社区新市民服务中心,发起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让新市民在汉“此心安处是吾乡”。

  张锋恒讨薪路上的意外帮手

  辛辛苦苦做完水电工程,却被拖欠1000多元工钱,这让张锋恒心里堵了块石头。

  今年42岁的张锋恒来自鄂州,去年来武汉闯荡,在江岸区聚才社区租住,专门承接水电工程。今年3月,他接下一个水电工程,完工后包工头却扣下1000多元工钱。张锋恒多次讨薪无果。

  身在异乡,没亲戚朋友帮忙,张锋恒感到特别无助。5月30日,聚才社区新市民服务中心得知此情况,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律师,免费上门提供法律援助。“你来到武汉,就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会帮你用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社区律师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陪张锋恒再次找到包工头沟通。

  面对律师的普法,包工头终于同意足额支付张锋恒的工钱。

  画外音

  聚才社区共有2万名居民,70%是新市民。5月27日,聚才社区新市民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这是武汉市成立的首个社区新市民服务中心。该中心设在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内,整合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医院等辖区共建单位,共同为新市民提供维权、心理咨询、创业孵化、就业培训等服务。大学毕业生杨成说,大家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已把社区新市民服务中心当成“家”,有困难、有烦心事,第一反应是来这求助。

  “小哑巴”的心结解开了

  小超的原名并不叫“小哑巴”,但因不爱说话,久而久之就有了这个外号。小超一家原本是江西人。父母来武汉打工,担心他成留守儿童,于是把他和奶奶带到武汉一起生活。

  走出了农村,小超却还是成了留守儿童。因工作繁忙,父母总是早出晚归。小超与父母打不着照面,完全由奶奶照顾。在武汉生活了2年多,小超最大的梦想,就是“看看地铁站到底长啥样”?

  自闭、缺乏安全感,让小超越来越不合群。这样的现象,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身上,并不少见。

  今年初,聚才社区引入社会组织,定期组织辖区的新市民子女们游览武汉。龟山、武大、东湖等景点,从梦里走进小超的现实生活中。志愿者们还有意主动找小超聊天,与他交朋友。

  最近,大家惊喜地发现,以前总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的小超,终于愿意在大家面前开口讲话了。

  画外音

  让新市民拥有归属感,不能仅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江岸区发挥志愿者之区的优势,为新市民量身定做志愿服务。在聚才社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多年来坚持为新市民的子女免费开展小记者、书法、国画等艺术培训,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江岸区三眼桥小学、蔡家田小学、花桥小学的教师们,也成立“大手牵小手”志愿服务队,每周二、四下午,免费为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作业辅导、心理辅导等。

  杨积麟成了“草根明星”

  5月27日,一场社区主题活动日,让杨积麟成了居民心中的“草根明星”。

  经过居民提议、社区复核,杨积麟成功入选社区首届十佳新市民。社区主题活动日上,大家专门为他们颁奖。

  杨积麟老家湖南,2000年来江岸区花桥街道租下一间门面,和妻子以弹棉花为生。“刚来时找不到门面,社区干部出面帮我协调;孩子上幼儿园,我们既不清楚政策,也为费用发愁,又是社区帮我们解决了困难。”杨积麟说,扎根武汉后,就没把自己再当外地人,多年来坚持义务献血,主动报名当社区义务消防员,每年还为孤寡老人免费送棉絮。

  一场十佳新市民的海选,让杨积麟的凡人善举被居民们称道,也成为大家的榜样。

  画外音

  2017年12月,江岸区启动社区主题活动日,141个社区每月都会选取一个周末,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引导各方力量共建和谐社区、美好家园。其中,通过共同策划演出、挖掘凡人善举、开展游戏娱乐,帮助新市民们打破隔阂,结交新朋友,快速融入社区生活,成为活动日一大亮点。

(责编:伍振国、孙红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