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智能售货柜挤进社区 谁买账

莫凡
2018年08月22日15:15 | 来源:北京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智能售货柜挤进社区 谁买账

  居民正在智能售货柜上购物。

  随买随吃,随买随烹饪,这种“不囤货”的生活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有厂家也瞄准了商机,把智能售货柜开到了社区当中,以此满足用户随手消费的需要。在连锁便利店、到家服务遍地开花的当下,智能售货柜还能有生存空间吗?

  随买随用手机支付 15秒货就到手

  上午10点,中关村科春社区50号楼楼下,三台新安装的智能售货柜引人注目。“这儿以前是个帆布棚子,卖点杂货。”居民陈先生说,原先的棚子是违章搭建的,在社区整治的过程中被拆除了,直到一个月前,陈先生才偶然发现这里变了样。

  走近一看,这三台售货柜有着全封闭的外壳,每一台都配有点击下单的触摸屏。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牛奶、酸奶、水果、饮料……每一个柜子里都有四五十种,俨然就是一个小杂货铺。“这和地铁里那种饮料售卖机挺像,但是出货的方式不同。”陈先生已经在机器上消费过几次,只见他在售货屏幕上点选了一瓶水,手机扫码支付后,柜子里的水并非直接掉到出货口,而是先由一个平台式的机械臂升到商品层,将水接住后,机械臂再下降把水运到出货口,整个过程需要15秒左右。“这样更好,买汽水什么的,也不用怕开瓶后汽水会喷出来了。”

  售货柜的位置位于社区南北向的主干道旁,一个小时内,有十几名居民来购物,其中大部分是带小孩遛弯的父母或老人,买的主要是零食和饮料。总体来说,居民对于社区能设置这样的售货柜都比较满意,一位孩子的妈妈表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好,就是孩子每次路过都吵着要买东西。

  在价格方面,记者随机记录了几款饮料的售价,与社区别处的小卖部比较后发现,瓶装冰红茶、瓶装可乐的价格基本持平;而罐装可乐、雪碧等汽水,售货柜中的价格是两块,比小卖部还便宜五毛钱。

  临近中午,刚刚办完事回到社区的蔡女士,在售货柜里买了一盒鲜鸡蛋,准备回家做菜用。在她看来,这种售货柜的出现满足了年轻人顺手消费的需要:“一般我都是随买随用,也不需要太多,去超市一趟也没必要。”买了两盒牛奶的张先生则比较认可售货柜的冷藏功能。以前,张先生家订的是配送鲜奶,送奶工每天一早会把奶放在家门口。“如果晚取了两小时,赶上天热,这奶就不敢喝了。现在有了售货柜,我也不用每天惦记着取奶了,想什么时候喝就出来买几盒。”

  占地小又环保 想成为社区“公共冰箱”

  科春社区的智能售货柜,是由北京在楼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生产与运营的,公司创始人兼CEO张赢表示,他很认可居民随买随用的消费习惯,公司也希望将智能售货柜定位成社区的“公共冰箱”,有什么需要直接买,既保证了产品新鲜度,也避免了囤货挤占家庭空间。

  以往,智能售货柜主要出现在高校、地铁等场所,用户主要通过学生卡、公交卡的方式进行消费。如今智能售货柜能够走进社区,张赢认为主要是借了电子支付的东风。“如果用现金的方式交易,每天公司还得派人拿个袋子去取钱,运营成本会大大增加。万一支付出了故障,给用户退钱也很麻烦。”记者看到,在楼下公司的售货柜没有设纸币口,用户都是用手机直接扫码付款。对于老人可能不会用手机的问题,张赢表示公司正在研究增加储值卡刷卡的支付方法。

  在社区场所,相比起主要竞争对手——连锁便利店,张赢认为智能售货柜最大的优势在于占地需求小。“我们一个大柜占地大概6平方米,货品基本可以满足社区的需求。即使在寸土寸金的老旧小区,至少也能找到6平方米的空地来摆我们的柜子,而如果是便利店,大概需要150到200平方米的空间,这就不太灵活。”

  由于网购越来越发达,很多人还会选择用“到家服务”下单进行购物。但在张赢看来,送货到家虽然连门都不用出,但用户需要支付运费,在人力成本逐渐增加的今天,可以预见未来的运费只会越来越贵。张赢曾在美国进行过考察,美国的到家服务每单要收取20%到25%的运费,这是一般消费者很难承受的。

  除了高昂的运费,到家服务会用到很多的塑料泡沫、纸盒以及冰袋,配送车辆在路上行驶也会产生废气,这些都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如果居民楼下就有智能售货柜,人们拎一个布袋子,在下班、遛弯的时候顺手买一点儿,这是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张赢认为,库存的数据化是智能售货柜拥有的另外一项优势。通过数据,运营人员可以看到每一件商品在货架上待了多长时间,又是什么时候被卖掉的。“一般商品的货架期在三到五天,快到期的时候系统就会报警,我们的补货人员会把到期的商品撤下来。”库存的数据化也能够为后期的货品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目前的做法是,第一次进入社区时先按照统一的基础配置进行上货,随后根据后台反映的用户购买特征,在补货时对商品种类进行调整。“最后呈现出来的情况可能是‘千店千面’,不同社区的机器售卖的货品都是不一样的。”

  观点

  能否持久 首先考验厂家技术能力

  在科春社区,虽然居民对智能售货柜的印象普遍较好,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部分居民认为还是有一些不便。居民刘女士认为选取货品的整个流程不够人性化,她表示,自己在机器上买东西,一般都是先透过玻璃去看,看准哪个格子就买哪个。而在这些售货柜的屏幕上,没法通过输入格子的编号去选取货品,用户只能先去找货品所在的大分类,再从中寻找对应的货品名,很浪费时间。“万一遇上两个相似的东西,就根本不知道该选哪个了。”

  对于用户提出的问题,张赢表示,智能售货柜在操作系统上确实还有可改进的地方。另外在货道设计上,现在一个货道只能放一样商品,公司未来希望通过算法改进,能够在一个货道放多样商品,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要。

  在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安贺新看来,智能售货柜进社区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社区整治的大背景下,社区中一些违章开设的小卖部被关停,而智能售货柜则是满足居民购买需要的一种较好替代品。

  但安贺新也指出,智能售货柜能否成为一个长久发展的生意,首先要考验厂家的技术能力,能否尽量降低机器出故障的情况。“另外,也要看机器能否在社区中达到足够的密度。机器越多,厂家跟供应商的要货能力才会越强,价格才会更加优惠,补货的成本也能得到分摊。”

  安贺新还认为,厂家在投放机器前和运营过程中,都应该对目标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用户反馈。“一个是打广告的作用,让更多的居民知道社区里有这个机器。另外也能让用户感觉受到重视,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以一个区域来说,售货柜需要达到多大的投放密度才能实现盈利?张赢用目前的运营状况做了估算,以中关村地区为例,至少需要20到50个智能柜。他表示,目前公司的机器规模化进社区才刚刚两个多月,离这个目标数量还有一定差距。

  “不能说我们做的尝试一定都能成功,但我们认为这种降低人力耗损的无人零售,和用数据去管理货品的方式是一种趋势。我们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在社区中,社区会变得更加聪明和热闹。”

(责编:伍振国、孙红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