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两湾一宅”:上海大规模旧改典范

栾吟之
2018年07月04日08:16 | 来源:解放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两湾一宅”:上海大规模旧改典范

  改造前“两湾人”的居住状况。

  1998年8月,上海第一轮大规模旧区改造“两湾一宅”动迁拉开帷幕。普陀区开创了一种“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各方面配合”的旧改模式,也创造了上海动迁投资最大、速度最快、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多项历史纪录,为万余户“两湾人”圆了一个住房梦。短短10个月时间,延续了几十年的棚户区在新世纪的黎明前从上海版图上彻底消逝。
  “两湾一宅”是潭子湾、潘家湾和王家宅的简称。这里曾是上海工人运动的摇篮之一,20世纪90年代成为上海市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棚简屋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49.5公顷区域内,平均每亩土地上有居民31户。除去147家单位外,这里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可称得上全市之最,而且没有一家医院,没有一家浴室,没有一家像模像样的商店,更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公交无法到达……
  “两湾一宅”的改造,是数十年来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也始终牵动着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当时的区委书记谈柏元至今记得,普陀区成立了由四套班子和全区21个部、委、办、局、街道主要领导共同参与的“两湾一宅”改造开发指挥部,还方方面面选调精兵强将,成立了稳定疏导、政策咨询、纪检监察、治安保卫、新闻宣传五大协同小组,建委系统的西部、万千、万众、伟龙四大集团公司共抽调600余人投入这场动迁。
  1998年8月10日,西部集团300名动迁工作人员在王家宅召开誓师大会,首期动迁就此拉开帷幕。普陀区将整个“两湾一宅”动迁分成三期进行——第一期动迁王家宅地块,第二期动迁潭子湾地块,第三期动迁潘家湾地块。
  十个月后的1999年6月30日,伴随着几声巨响,在瓢泼大雨中,“两湾一宅”最后的房屋化为瓦砾。当时共动迁居民8762户,动迁单位147家,拆除居住房屋建筑面积37.64万平方米,拆除非居住房屋建筑面积8.45万平方米,仅动迁就耗资23亿元之多。居民除部分实行货币安置外,大多数迁往配套齐全的桃浦、江桥等地区新建的住宅小区,改善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拆迁过程有一批特殊的“动迁第一人”群体——他们是“两湾一宅”地区的街道、里委干部们,他们既是被动迁对象,又是动迁工作人员。万民居委会的党支部书记梁慧丽、主任刘汉云,仁义里居委会主任杨兆顺等,他们不谈任何条件就同动迁组签了约;振华居委会的熊阿姨遭到子女“挖苦”,硬是把子女劝阻在家里,统一了思想,并带头搬到桃浦十村;振华居委会书记卢亚飞、主任朱琴珍克服年纪大、身体差的困难,不分白天黑夜,放弃休息,家访了300多户人家,使602户居民顺利搬迁……这批人把困难留在自己家里,苦衷咽在肚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身边一批居民,为“两湾一宅”动迁工作做出默默奉献。
  “两湾一宅”动迁中,没有一起集访事件。四个动迁公司收到居民自发赠送的379面锦旗,40余封感谢信。还创造了“拆建分离、土地储备、政府搭台、企业出资”新的工作思路;“大兵团作战、层次分明、快速反应、责任到位”新的组织体制;“引进市场、自由选择、消化空置房”新的运作机制。
  “两湾一宅”改造项目被命名为“中远两湾城”,总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7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从1999年7月正式开工,分四期建设,2006年2月全面竣工。
  历时7年,把一个贫瘠、落后的“两湾一宅”棚户区改造成为上海内环线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生态居住园区,为普陀区乃至全上海全面启动成片旧区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编:徐倩、伍振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