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滚动播报

温州市长:戒“炒”戒“躁” 温州做强实业再出发

2014年01月10日15: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温州市长:戒“炒”戒“躁” 温州做强实业再出发

温州市长:戒“炒”戒“躁”温州做强实业再出发

张茵 摄

  中新网温州1月10日电 题:温州市长:戒“炒”戒“躁”温州做强实业再出发

  中新网记者 柴燕菲 张茵 吴佳蔚

  曾经的中国改革开放好学生,浙江温州这两年日子过的很不寻常。

  老板跑路、金融风暴、信誉垮塌……在过去的两年,温州模式受到了各方叩问。特别是在2012年底,温州市多数指标名落孙山,其中GDP、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幅倒数第一,处于“垫底”状况。而多年前,温州长期位居浙江省前三名。

  中国改革先行区——温州怎么了?希望何在?

  面对记者的疑问,温州市长陈金彪,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把脉温州经济,开出了戒“炒”戒“躁”,做强实业再出发的方子。

  温州阵痛频发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收紧,一场严重的民间金融风暴在2011年秋袭击了温州。

  在2011年9月,“眼镜大王”胡福林由于负债过高、资金链断裂而跑路。一石激起千层浪。坊间热传《温州老板跑路清单》,涉及金额从几千万到十几亿不等。

  中国融资市场一直处于双轨制状态,体制外的企业融资成本一直很高,低的时候百分之十几,紧张的时候高达20%-30%;而体制内的企业一直享受着基准政策利率的融资成本。正因为如此,温州人高度依赖民间放贷,谁料成也萧何败萧何,民间资本使得温州老板“背井离乡。”

  陈金彪在广泛调研后认为:民间借贷风波是个导火线,把积压多年的问题暴露出来了。而温州积压多年的问题是实体经济亮红灯。

  分析亮红灯的原因,陈金彪说得透彻:“国家宏观大背景的影响、金融体制弊端、企业家抛弃主业投资不当、企业结构不科学没有及时转型。温州企业起步于传统轻工业,老板靠勤劳发家致富。现在,一些传统产品哪怕还有微薄利润,企业家就不愿意就转型,除非走到了无利可图的境地才会思变。”

  自老板跑路之后,实体经济的阵痛发酵已满两年。阵痛迫使温州人去反思、去奋发、去转型。

  “曾经,不少温商有一种投机的浮躁心理,去炒房、炒煤、炒豆甚至炒钱,企业家将企业当成融资平台,把贷来的钱放高利贷。现在,阵痛的倒逼让我们做强实业的信心再度坚定起来。”陈金彪表示。

  在温州多日的采访,记者深切感觉到,企业家业已认识到一定要戒“炒”、戒“燥”,明天才有出路。

  跑路潮催生“金改”

  2012年3月启动的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当时被视为对温州的一场“救急”。

  距今一年多来,温州金改不断推进“底层创新”:推出一批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新机构,包括民间借贷登记中心、商业保理公司、中小企业票据服务中心、小微企业再担保中心、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等;创新了一批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该市银行业机构共推出100个创新产品;发展了一批优质的小额贷款公司,已开业小额贷款公司41家;试点了一批农村“三位一体”资金互助组织;组建了一批保险经济金融发展的管理机构,包括成立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和金融法庭等;出台了一批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制订了地方金融监管“1+7”文件等。

  “首单”频繁现身:2013年的温州,首笔中小企业集合贷发放;首单温州民企债券获批,首单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首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首批小贷公司定向私募债启动;朗诗德发行全国首单企业优先股;首批企业上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创新板”……类似这样在金融创新中获益的企业不少。

  身在金改的大环境中,企业家的一个感受就是:这两年来,通过帮扶和金融综合改革,民间资金链的问题在逐步解套,民间借贷的行为在逐步活跃,资金流在逐步复苏。

  “现在是以时间换空间,只要再一点时间,就能正常走出来。”一位企业家说。

  温州打出政企“组合拳”

  挺过金融风暴的漩涡,温商如何才能突出重围?

  “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温州市委、市政府对症开出两贴药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组合拳、引导企业家自救。

  温州打出的第一计重拳针对的是加强“顶层设计”。自2012年起,温州政府结合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文件。

  “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促进网络经济发展”、“鼓励企业整合重组”、“落实涉企优惠政策”等及时雨般的政策扎扎实实滋润了企业家的心头。

  在系列顶层政策中,温州尤为注重的是盘活土地要素、激发人才活力。

  温州企业99%以上是中小企业,为了解决企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土地资源问题,该市寄希望于“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打破僵局,为实体经济带来一丝曙光。到2015年底,温州全市将形成11个规模超500亩的市级小微园,19个规模超300亩的县级小微园,46个规模100亩左右的镇级小微园,提供2370万平方米的生产研发用房。

  “设立小微园的初衷,正是以解决小微企业发展空间为目的,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区新增的空间、‘三改一拆’腾出的建设用地等,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助推小微企业实现‘创业梦’。”陈金彪说,不仅仅如此,温州还将通过浅滩、土地的围垦,盘活土地要素。

  激发人才活力,也是温州市近年来的工作要点。

  据介绍,在温州,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项目补贴、住房、子女就学等系列优惠政策。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可以享受住房优惠政策,申请住房补贴,对于温州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在外温商,则秉持了“生活上有待遇、乡亲面上有荣光、政治上有地位”的原则,把他们的心吸引回来报效家乡。

  “一个地方的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根本靠人才。”陈金彪说。

  完成了顶层设计,温州市也尤为关注将政策落到基层。

  建立驻企业服务员制度,打通政企对接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组合拳中尤为接地气的“杀手锏”。

  按照“凡是有纳税的企业都有一个机关干部结对”的目标,温州市调派3万名市、县、区、镇、街道、社区5级干部进驻10多万家企业,成为企业常年不变的服务员。

  公务员勤跑基层一线,许多企业家认为很有必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可以享受哪些优惠,都可以通过驻企干部来直接反映,政府能第一时间做出调整,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样一来,企业增强了信息量,也迅速享受到了优惠政策,加快了实体经济回暖的速度。”

  记者了解到,当前温州政府自身财力也处于困难期,却连续三年设立了10亿元的政府应急转贷金。

  眼镜大王的救赎

  政府给力,温州企业家也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下自救。

  风向标式的人物胡福林的“逆袭”充满了说服力。

  胡福林被称为眼镜大王,从父辈开始就做眼镜,可是他15亿元的债务绝大多数来自于另一行业——光伏。自美国归来后,在政府、工商联、行业、银行以及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他开始了艰难的重组之路。

  “不管前面失败还是错误,没有后悔药了。今后我们要生存,还是要做强眼镜主业。很稳很好后,其他再继续。”痛定思痛,胡福林表示。

  古人常说“五十而知天命”。站在五十岁的门槛上,胡福林打定主意和命运做抗争:“现在可以说,我变得一无所有了,但没关系,我觉得这是小事情,我现在50岁再创业,从零开始,毕竟经验比以前丰富。”

  目前胡福林转型服务行业,主导的温州鞋革市场也即将开业。

  政府帮扶一把,企业奋力自救,在温州采访,记者发现这种政企合力的模式成为了温州精神的生动注脚。

  经济筑底V型反弹

  数据不会说谎。现在的温州,有“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片沃土,有政府帮扶+企业自救的模式,各项指标正在回升。特别是今年第二季度以来,温州的实体经济明显开始回暖、逐步向好。实体经济的氛围、环境、效益都在好转。经过前两年低位徘徊以后,温州实体经济已经筑底回暖向上走。

  首先是国家统计局规定的28项综合经济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还有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翻看这些数据,到10月底,其中19个指标都是往上走的,和以往相比,明显形成一个V字形的向上翘的趋势。

  其次是综合指标。工业用电早已由负转正,连续6个月正增长,这最为直观的折射出经济的筑底回暖。另外,工业投资、工业技改、工业新产品增加值等数据也高出浙江全省平均水平十几个百分点。航空货用、物流货用指标的增长也折射出生产经营市场在好转。

  第三是投资。多年来,温州的投资增幅一直位列浙江全省第一,25%的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工业、社会投资的比例也摆脱了政府性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局面,结构趋于合理。

  身在温州的企业家对这些数据背后的大环境改变更有直观的感知。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曾向媒体表示,政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大举措不仅在引导经济回归实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确保各类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

  “温州历来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改革的红利必将为温州注入强大的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的“改革”信号尤为让温州企业界人士感到兴奋。(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