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深汕特别合作区崛起现代产业新城

2016年08月24日08:37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深汕特别合作区崛起现代产业新城

  比亚迪汽车陆河工厂车间一角。南方日报记者 李荣华 摄

  “我从福田的家乘车出发,到汕尾的办公室只要1小时45分钟。”一年前从深圳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位置上调任汕尾市长以来,杨绪松进一步感受到深圳与汕尾的双城共融节拍。

  杨绪松工作生活的改变,是“深圳东拓汕尾西融”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3年以来,深圳派出272名干部奔赴汕尾各地,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达44.48亿元,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精准扶贫等七个方面,全面帮扶汕尾。

  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来到汕尾一路走访。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借助香港资源创立工业园模式推动了特区经济起飞的话,现在深圳则与汕尾大胆创新放权,共同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打造了“对口帮扶+合作共赢”的“广东样本”。

  这样的探索已经在合作区和汕尾四个工业园区取得良好开端,尤其在合作区出现了国内罕见的“飞地”新模式,深圳正将其过去36年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等经验移植到这片土地上,打造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东试验样本。

  南方日报记者 李荣华

  大工地背后的“小特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享受特殊产业扶持政策和政府公共服务

  8月中旬,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背山面海的汕尾连日霪雨霏霏,但西南地区鹅埠小镇的工地上,一台台挖机依然忙碌作业。

  鹅埠处于合作区中心区域,目前这里的一项重头活儿是“四横四纵”主干路网建设。合作区近来名声渐起,被誉为“小特区”,其位于汕尾市西部,比邻惠州,面积468.3平方公里,约为深圳辖区的1/4,离深圳边界最近处只有60公里,高铁从深圳北站到这里的鲘门站不足1小时。

  2014年下半年以来,合作区新班子以项目落地建设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实现从精心谋篇布局向大规模开发建设转变。到去年,合作区招商引资打开新局面。

  华润数据中心7月率先投产,其信息管理部技术副总监刘文波介绍,在跑遍了全国20多个点后,华润选择将大数据中心落地合作区,是因为这里除了地理优越、成本低廉之外,还可享受特区式的政务软环境:产业扶持政策和政府公共服务。

  合作区拥有地级市管理权,确定了“省直管”财税体制,投资控股集团开始运作,其中深圳负责投入、开发、招商、管理等,主导开发经营;汕尾负责社会管理、征地拆迁等,主导社会环境。“这也就从简单的产业转移与承接中走出来,真正升级为区域之间的合作发展。”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认为。

  “未来这里会有一座200万人口的新城拔地而起。”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他所处的地方三年前还是一片荒草地,现在已经建立多条马路。合作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也由一年前的三四十人变为三四百人,前不久招聘雇员也是参照深圳雇员待遇标准,30多个岗位引来800多人报名。

  而年轻一代也想来此创业。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深汕片区总经理贺俊杰介绍,中建钢构参与建设了深圳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等深圳在不同时代的建筑地标,“我是名80后,没赶上80年代上一代中建钢构前辈创造的深圳速度,但我们来到新的热土深汕特别合作区,用40天建设了一个展馆,被誉为深汕加速度。”

  除了合作区之外,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四市县共建了4个产业园区,也在移植深圳经验和深圳资源,形成1+4产业新格局。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共建

  比亚迪等大项目落户吸引数千企业前来考察

  2013年广东提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三大抓手”全力推进。今年6月,广东明确提出大力推动产业园区提速发展,通过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共建实现产业高水平转移。

  8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汕尾比亚迪陆河工业园,工厂员工已有约3500人,当地员工约占到一半,路边也出现一排长长的临时餐馆和杂货店,而数月前这里还是一片工地。

  在繁忙的生产车间,厂长胡春平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比亚迪陆河工业园项目总占地约50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65亿元,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分三期建设,包括新能源大巴、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测试及科研基地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扩产项目。“以前我们广东订单都由省外工厂生产,物流成本很大,现在转移到汕尾,方便、高效了很多。设备要升级或改进,可以迅速解决。”

  “比亚迪来之后,我们陆河GDP至少可以翻倍。”新河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胡治营介绍,该工业园2006年成立,此前招商引资一直停滞不前,在坪山新区对口帮扶下,比亚迪项目顺利落地,一批批配套企业随之入驻。

  今年上半年以来,汕尾先后引入比亚迪、海王医药等知名企业,深汕四个区县共建产业园区引进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额372.89亿元;其中在建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额166.8亿元,成为新的投资热土,为全省推动产业共建发挥带头作用。

  而由深圳主导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这种产业共建同发展态势更为明显。

  按照规划,合作区以深圳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方向,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滨海旅游与生命健康、港口物流与国际贸易等八大类产业,着力引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积极探索建立“深圳总部+深汕基地”的产业链整合模式,省社科院丁力教授认为这是合作区的最大亮点。

  “深圳未来致力打造什么产业,我们合作区就发展什么产业。”何学文称。

  据了解,合作区先后接洽企业考察超过4500家,有投资意愿的企业300多家,动态保留的签约项目有165个。目前,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等1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金科特种材料生产基地等24个项目在开工建设。

  探索协调发展广东样本

  精准扶贫让村民人均纯收入3年增逾2倍

  在全省经济版图上,特区深圳2015年GDP已达1.75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4%,有300多家上市企业,5000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而老区汕尾2015年GDP仅有762.06亿元,人均GDP为2.52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广东的1/3,深圳的1/7。但是深圳人口、资源、空间压力增强,而汕尾后发优势明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协调均衡发展理念,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汕尾调研对口帮扶工作时一再强调,深圳汕尾要成为广东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建成小康,协调均衡发展的典范。

  深圳、汕尾“十三五”规划都提出,要把深圳与合作区一体化发展作为重点,今年年初深圳又将合作区定位为深圳“东进战略”尖兵,打造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这实际上就是“一主多副”的区域城市格局。

  合作区成为深汕双城协调均衡发展的先行者。何学文认为,合作区未来是现代产业新城,而非一座工业园,符合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合作区由广东省、深圳市和汕尾市联合打造,在国内没有哪个区以如此规模、定位和合作方式来打造一个现代新城,这也是一种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实验。

  “深汕特别合作区就是一块位于汕尾的深圳‘飞地’,充当着深圳东进的开路先锋。”杨绪松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汕尾希望借助合作区的特殊角色,坚持“内塑形象,外引资源”,权力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来尽快融入珠三角发展。省社科院丁力教授认为,汕尾让渡一部分政府管理权限,放手让深圳来发展产业企业,体现出一种区域一体化的信念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魄力。

  共同富裕一个人都不掉队,产业帮扶之外,提高贫困村民收入也很重要。2013—2015年,深圳市高质量完成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任务,共帮扶汕尾市90个贫困村和5817户贫困户,累计到位帮扶资金7.74亿元,帮扶的各村集体收入由2012年的0.65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8.4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4300.56元增长到13179.6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2568.65元增长到9008.33元。

  目前新一轮精准扶贫已经展开。联北村是海丰县联安镇14个贫困村之一,虽有沃土良田,但技术落后,水稻亩产仅600斤左右,而人均年收入6000多元。今年7月,龙岗工作组推进“农资公司+合作社+农户+销售平台”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向14个村贫困户免费发放袁隆平晚稻新品种和化肥,并提供技术。

  “好收成很快就有啦。”联北村村委会主任郭庆竹说。他望着稻田绿油油一大片,等水稻成熟后,会有公司帮村民收割出售。

(责编:孙红丽、伍振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