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城论丨城市,怎样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2016年12月01日14:04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原标题:城论丨城市,怎样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题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如是说。时光转瞬,2010年,这句名言成为了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的主题。

  城市、人、生活,三者微妙的关系让我们不禁思考:“身处城市”就等同于“生活更好”吗?在追求高速经济发展、创新城市规划、前卫建筑设计的同时,我们的城市发生着改变:水泥森林、复杂交通、奇异地标,虽然城市变得更加时尚,却让人感到些许压抑与不适。随着生态环境失衡、气候逐年变暖、雾霾日益加剧,人们不禁要问:是城市病了,还是我们自己病了?未来,人类将把城市变成什么模样?又该是什么模样?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们试图从都市雾霾、城市规划、地标与文化三个维度切入,思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找到其解决办法,描摹出一幅未来城市应有的模样。

  “城论”系列报道一:“霾”怨:是城市病了,还是我们病了?

  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较长时间的重度雾霾天气,引起广泛关注。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从2013年雾霾大面积爆发时,政府就开始大力介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办法。然而,在实施具体的措施时,政策却遇到了重重阻力。雾霾天气循环反复,人们依旧在“等风来”后才重见蓝天。

  深陷雾境,霾因何在?

  如此大面积、严重而反复的雾霾天气,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在题为《我国雾霾形成的根本性原因及对策思考》的报告中指出:“煤炭、汽油等不清洁能源的使用,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最根本原因”。这与中国长期执行低于欧洲和日本的汽车排放标准,且燃油质量低的历史问题有关,也与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化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紧密关联。详情>>>

  “城论”系列报道二:城市,怎样才能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正快跑进入高速发展的城市化阶段。随着城市的“环”越圈越大,以汽车为核心的环路建设,和以超大尺度的封闭小区为主的人居环境,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广泛复制。城市,在扩张与发展的同时,其系统运行重负难堪。

  交通道路规划、设施发展,以车行为主体,出现了诸如交通堵塞、长距离通勤、空气污染和内城衰退等现象。城市不断蔓延,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人工环境不断侵入自然,人居环境日益恶劣,城市文化朝着不明晰的方向渐行渐远……

  “建筑文化的缺失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匮乏,以及将文化与技术片面孤立的狭隘观念,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师何镜堂,在11月21日上海举行的“绿色天际线·森林城市地标建筑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说,建筑文化与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是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标。详情>>>

  “城论”系列报道三:地标建筑,是对一个时代最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

  地标是城市的缩影,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一座城市怎么样,很大程度上看它的地标就能知道。

  当翻开任何一座当地重要建筑的投标标书,几乎都能看到“地标”二字,且都会标榜其设计是最洋、最新的地标建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洋、最高的建筑就是地标吗?我们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地标?

  “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在时下的公众舆论场中,“地标”二字背负的“恶名”不小,并成为众多网民吐槽对象。从“秋裤”、“大靴子”到“手机楼”、“河豚塔”……这些戏称的背后,实则是公众对城市建设和文化审美的负面评价。

  2013年,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痛批建筑界求快、求洋、求怪的乱象。在求快的指挥棒下,一些建筑师疲于应付,出现了缺乏思考、套用形式、拷贝风格的“快餐式”建筑,这种装饰和拼贴,使得我们的城市变得疯狂。详情>>>

(责编:李易、伍振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