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重庆公租房:26万“渝漂”青年的入城踏板

田文生
2016年04月13日07:45 | 来源:中青在线
小字号
原标题:公租房:26万“渝漂”青年的入城踏板

  2016年元旦,康居西城公租房小区的迎新趣味游园活动充满了居民的欢声笑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摄

  核心提示

  房价高企的年代,不甘“啃老”的青年如何安放青春?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近年来,重庆修建了数十万套公租房,让包括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青年打工仔在内的社会公众“住有所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难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能提供借鉴和启迪。

  对于90后伍静来说,“宅”在家里做美食是她觉得最惬意的时候。

  念大学时,作为“一个热爱重庆火锅和小面的资深吃货”,她梦想着能和人分享烹饪心得、交换美食信息。而今,毕业后的她离梦想更近了一步:她的美食微信公众号,一年时间里,粉丝已突破6万。

  “如果没有公租房,我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漂’在哪里,做这样的公众号更是不可能。”伍静说。

  对于那些不愿“啃老”或无法“啃老”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大城市的房价实在太高了,毕业就买房几乎是痴人说梦。他们渴求租金低廉的房屋,作为自己积攒购房首付款阶段的栖身之所。

  公租房给了梦想扎根的地方

  2014年,即将大学毕业的伍静,拒绝了父母为她在老家谋取的工作。她痴迷于山城江边的风、以及火锅里沸腾着的人生百味。她决意凭自己的努力,在心爱的城市扎下根来。她首先找到了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那年暑假,伍静在“火炉城市”的酷热中,奔走于各个房屋中介,可微薄的薪水让她不得不租住一个隔出来的“单间”里。

  每天上下班,她需要转3次公交车,花费一个半小时,“真是简直挤成了照片”。最让她抓狂的是无休止的喧杂聒噪,有时,宿醉者砸酒瓶的声音会让她从睡梦中惊醒。

  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就要被生活中的残酷现实一点一点地击碎了。“我似乎听到了梦想一点点破碎的声音,”和同学聚会,美食似乎都失去了诱惑力,大家争相吐嘈,伍静也开始陷入质疑。有时,听到“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那首老歌,她会情不自禁地流泪。

  幸运的是,伍静从网上偶然得知公租房的相关信息,迫不及待地提交了申请,并摇号配租成功。如今,她居住在两江新区康庄美地公租房里,这套电梯房的租金和过去的一间房大致相当。她做起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当初那些“一点点破碎”的梦想,又一点点地弥合复原。“幸好,而今的我,既没有辜负美食,也没有辜负青春。”

  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在重庆的公租房小区里,居住着近5万名像伍静这样大中专毕业的新就业人员。他们的经历和伍静都有相似之处,都因为某种原因选择在重庆生活工作,都有过不同桥段的“租房血泪史”,最后也都因为公租房而扎下根来。

  张涛选择留下,是因为爱情。而今,他居住在北碚区两江名居公租房,每天都能拉到女朋友的手。

  钟达选择留下,是因为孝心。在沙坪坝区康居西城公租房,他和来自农村的父母一起住进了城里的房子。

  陈娟选择重庆,是因为乡愁。这位重庆市铜梁区的姑娘在上海念大学,她回到重庆,在南岸区城南家园公租房里编织梦想。

  谈笑有创业,往来无闲人

  公租房为刚毕业的学生搭建起融入城市的第一级踏板,同样也成为数以万计的创业青年安然入眠的“大后方”。

  2015年年初,赵长征成为了云篆山水公租房的第一批居民。拿到钥匙时,他兴奋地说:“再也不用睡办公室的沙发啦!”

  8年前,20岁出头的他边打工边自学,通过了重庆工商大学的自考。2010年,他成功应聘到了一家电子仪器公司工作。别人不干的活儿他争着干,别人嫌累的工作他抢着干,勤奋和踏实让他两年里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市场营销区域经理。

  随着眼界和能力的提升,赵长征有了更大的雄心,开始自主创业。

  和很多创业者一样,公司刚起步的时候,他心力交瘁。工作上忙得像停不下来的陀螺,生活上必须忍受各种失意,其中,租房是最大的烦恼:房东的价格总是随时变动,经常没有热水,隔壁房间的情侣似乎永远在争吵。

  囊中羞涩又不堪纷扰的赵长征开始“蜗居”在办公室。两年里,每天从伸不直腿的沙发上醒来,他都不停地给自己“打鸡血”:坚持,再坚持。

  如今,他成功地摇到了号,入住云篆山水公租房C区9栋。“终于能够伸直腿,美美地做个梦了。更不用担心睡觉翻个身就摔到地上。”5月21日,他和女友也将结束3年的异地恋,步入婚姻的殿堂,在公租房里安家。

  目前,重庆主城区公租房吸引了超过26万名18岁~40岁的青年劳动力入住。其中,有多少人是创业青年无法准确统计,但据估算,至少有数万名创业青年居住在公租房里为未来打拼。

  公租房是他们眼下最理想的选择:比其他个人的房屋更便宜也更稳定,不需要隔三岔五地搬家,和商业对象“失联”的几率更小。

  薛顺平居住在渝北区空港乐园公租房,今年3月注册公司,打算与朋友共同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占地50余亩的主题度假村。

  韩志居住在南岸区城南家园公租房,创立了自己的家具品牌,先后在主城6个公租房小区开设分店,陆续为小区居民提供了40多个工作岗位。他说:“即使将来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里,我始终会记得我曾经是公租房居民,还会为曾经的左邻右舍服务。”

  让青年打工仔少了后顾之忧

  11岁的杜佩璇不太明白什么是公租房,但她知道,有了九龙坡区民安华福公租房,她就可以和爸妈一起生活了。3年前,她还和外婆一起居住在永川区三教镇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里。

  10多年里,她的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睡过大街、桥洞和树林,住过棚户、阁楼和集装箱简易房。他们为一座座城市添砖加瓦,却不曾拥有这些城市的只砖片瓦——他们只是用自己的青春和劳力换得一份收入的城市过客。

  2010年,为了离家近一点,夫妇俩回到重庆主城务工,可看女儿的次数依旧屈指可数。简陋的栖身之处,微薄的收入,让他们不敢奢望把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母接到身边。

  2013年,这个家庭迎来喜讯:他们成功配租了民安华福小区公租房。因为公租房有配套小学——华福小学,杜佩璇有机会在爸妈身边念书了。

  在小区工作人员的介绍和帮助下,小佩璇的父亲通过小区现场招聘会入职一家搬家公司,母亲与家政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

  随着生活的稳定,收入相对宽裕,他们提交了换租三室一厅的申请,希望把只身在老家的外婆接来同住。2016年春节,一家四口在公租房里团聚了,开始享受天伦之乐。

  目前,公租房分配入住的家庭中,重庆市进城务工和外地来渝居民占比达62.5%,换言之,有近40万“渝漂”在重庆安顿下来。

  2009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近年来,重庆在该领域内取得了突破性成绩,累计开建公租房4475万平方米、69.2万套。

  目前,有22.8万套房屋已被摇号分配,20多万个家庭、60多万人口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如果没有公租房,他们也许只能选择“蜗居”,甚至无法在城市稳定地立足。

  公租房里并非养着“懒汉”,而是居住着一群奋斗者,这里的劳动适龄人员的就业率高达89.18%。不难想象,其中有很高比例的租客是青年,他们有着远大的抱负,也不乏实干的精神,只是在开启人生奋斗的征途时,手头暂时不够宽裕而已。

  有了公租房,这些青年能活出尊严、活得幸福、感到温暖。对他们来说,“安居梦”就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责编:朱江、孙红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