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将公租房建成“暖心房”才能避免“晒太阳”

近日,《中山市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及轮候规则》修订稿开始公开征求意见。与此前的制度相比,修订稿针对环卫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再度降低门槛:
在外来务工人员申请政府公租房方面,修订稿删除了签订3年及以上劳动合同和连续缴纳六个月以上社会保险费的条件,并去掉收入限制;单亲家庭,以及所在企业与市、镇(区)环卫主管部门签订环卫作业服务合同的环卫工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每户可加10分。
综合此次修订稿出台的背景,或许应从两个方向作解读:
第一,从政策所针对的人群来看,门槛降低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宽广情怀。单亲家庭、环卫工人这两个群体都属于收入较低的人群。而公租房的保障对象是无法通过商品房市场来解决居住问题的困难群体,其肩负着“雪中送炭”和体现社会公平之重任。从这层面来说,上述群体与公租房的覆盖人群十分吻合;另外,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瘦身”,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对共建者的尊敬与鼓励:高层次人才固然重要,基层的技能人才也为这座城市的添砖加瓦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若从政策本身执行的效果来看,门槛的降低有无奈的“味道”在里头。据媒体报道,今年是中山对“新中山人”开放公租房申请的第四年,而前三年获得公租房资格的外来务工人员分别为70余户、148户以及171户。虽然从数据来看呈递增的态势,但跟政府每年推出可供选择的公租房数量相比仍差距极大(2015年可供选择的公租房为500套)。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公租房“晒太阳”似乎成了保障房供应过程中的“通病”。
综合上述两个方向考虑,此次修订稿的制定,许多新修订的细则都是为破解公租房“晒太阳”尴尬而对目标群体进行的一次政策倾斜。在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才能不让公租房空置,真正将政策红利覆盖到目标人群,这考验的不仅仅是地方政府的智慧,提高性价比与优化服务尤为关键。
比如,公租房此前一直为许多人所诟病的繁琐手续问题,是否能再进一步简化?比如,从便利性和租金考虑,目前许多镇区推出的公租房对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并不具备吸引力,如何才能提升公租房的性价比?从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居住需求出发,公租房建设时是否可以适当考虑入住的便利性,及时将竣工的公租房通水、电、气,完善公租房供公共服务配套?除此之外,公租房的建设质量、物业管理等也不可忽视。
从更长远考虑,公租房“晒太阳”的尴尬,无疑体现出当前这一制度在方便性、性价比、申请流程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进步空间。只有将公租房制度当作一项民心工程不断打磨,将公租房建成“暖心房”,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市场价值。黄煜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