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园原址变成一片废墟。
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万江“下坝”模式莞城最有条件做
去年10月初,清代四大名园之一的道生园被清拆,在引起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后,最后莞城街道表态,让清拆方复原道生园遗留建筑。去年5月底,东莞启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预计一年内完成。在今年“两会”人大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议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指出,今年文化工作要抓“三个创建”,其中的一个重点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由此可以想见,今年东莞在历史文物的保护上将做得更多。
对此,昨日记者采访了莞城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慧贞,她表示,东莞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莞城有责任也有义务,同时这也是莞城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纳入文化名城保护名录的,莞城占了50多个。其实,万江下坝这种模式,莞城最有条件来做。”陈慧贞说。
万江下坝成创意文化产业园
下坝原是万江一个小村落,有不少老旧民房,自从一些设计师进驻下坝后,各类设计室,文化传媒公司,创意公司,特色酒吧、茶座、食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迅速形成规模。因此,下坝也成为东莞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下坝村也因此被纳入下坝创意文化产业园发展项目。
道生园事件
清拆与复原牵动老莞人心
去年9月中旬左右,东莞清代四大名园之一、有着157年历史的道生园被人清拆。但大约过了20日左右,道生园的被毁才引来了媒体和社会的热切关注。彼时,道生园几乎仅剩一堵残墙。
在断壁残垣的现场,记者回访时见得最多的身影是50多岁的莞城人卢叔。他是一个文物收藏爱好者,对于莞城的每一处文物或古建筑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发现道生园被清拆时,卢叔有做过努力,也曾向有关单位反映过情况,但最终未能阻止清拆。为此,卢叔很痛心,还很自责。
不过,卢叔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请来了三位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对道生园进行勘察,勘察的结果是:道生园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但原建筑存在较严重的结构安全问题,没有申报为不可移动文物和文物保护单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与此同时,莞城街道办事处也要求清拆方对被拆毁的道生园遗留建筑予以复原,并表示将从该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大对辖区内有一定历史和文化内涵建筑物的发掘力度,完善相关保护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至此,热衷文物收藏与保护的卢叔,心里稍感宽慰。
东莞正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其实,近年来东莞十分重视古文物和建筑的保护。2010年8月,确立了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提出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四个名城”的发展目标。
而就在去年5月底,东莞还启动了《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工作计划,规划编制工作一年左右时间完成。
在该项工作的动员大会上,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要求规划和文化部门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认真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形成高水平规划体系。他强调,在名城保护规划审批之前,各部门、各镇街要立即停止所有可能对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历史建筑等造成损害的行为。
在前日上午的人大代表分组讨论会议中,潘新潮出席了横沥代表团的讨论,在谈到文化宣传思想工作时,他指出,新的一年要筹措“三个创建”,其中的一个“创建”便是“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今年主抓的重点。
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可成为莞城发展机遇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心城区,莞城的地位不言而喻。昨日上午,就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记者采访莞城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慧贞。“莞城作为老城区,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作贡献。同时,这也是莞城的一个机遇,去发展我们的文化以及文化产业。”
陈慧贞告诉记者,去年召开《东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动员大会时,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中,按初步规划,莞城有50多个,占了一半左右。而纳入名录的历史街区,莞城也有两个。“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名录后,我们就要维护它、完善它,如果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动周边一些道路,也都要避开它们。”陈慧贞说。
对于历史建筑及街区的保护,陈慧贞表示,可能会受到经济发展以及空间资源利用等方面一些限制。“对于历史建筑,我们核实过后,比如它是不是危楼,能不能完整保存下来等,就会按市里的要求,把它们更好地保护起来。”
谈及具体案例,陈慧贞列举了华侨大厦的例子。“比如,历史街区内的建筑不能超过30米,但华侨大厦超过了这个限高,所以我们最近也在研讨它的调整改造方案。”
莞城最有条件做 “下坝”
其实,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不光要懂得保护,如果利用得好,它们也能在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中发光发热。在这方面,万江的下坝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陈慧贞也提到,莞城可以保护并利用好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借助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其实,万江下坝坊那种模式,莞城是最有条件做的,但涉及一个停车和道路交通的问题。”陈慧贞说,“其实,政府并不用主导统一去做,而是要引入市场,然后政府慢慢去引导,去规范它。比如它的停车、它的消防安全等配套。”
委员
有话说
让历史景观重新焕发精彩活力
市政协委员、民进东莞市委委员、广东赋诚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魏龙表示,大家不想看到古建筑被拆除,它们承载着历史文化。对于维护古建筑的生命力,我有一些建议。
香港、广州、台北等城市在老建筑群附近有夜市存在,借助历史景点发展旅游项目,让旧的历史景观重新焕发精彩活力。东莞也可以建立老城区夜市区,让市民晚上有地方可去。而且东莞气候温暖,广东饮食世界闻名,有建夜市的基础,浓厚商业气氛的运作为老建筑的生存提供了资金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当然,在实际建设中,老建筑附近的商业区要特别做好消防工作、环境保护工作,并适当开辟停车场,在发展的同时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我希望这些老建筑群能够承载更多的辉煌,将历史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