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楼市回暖真相调查:农民工买房了吗?【3】

三、四线城市房子好卖吗?

2016年04月11日15: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楼市回暖真相调查:农民工买房了吗?

  原标题: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回暖 农民工购房安家仍有难处

  买房负担能否减一减?

  一些房屋开发政策的限制成为增加买房负担的重要因素,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存在贷款利率倒挂现象,需防止“边去边增”的恶性循环,避免“旧库存没解决,新库存就出现”

  对三、四线城市购房者而言,首先盼的就是房企进一步降低价格。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房地产企业普遍对5月1日将推行的房地产业营改增较为关注。有分析认为,营改增后将有利于三、四线城市低利润房企减负,给当地去库存提供更大降价空间。

  淄博市淄川区颐中房地产开发公司财务负责人赵慧介绍,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土地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40%,本次营改增政策规定将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等纳入抵扣范围,如果抵扣充分,估计企业的整体税负下降2%左右,为企业降房价、促销售提供了空间。“营改增可以为我们的房价带来5%的下降空间,大约每平方米能下调300元。”

  一系列房屋开发政策的限制,提高了房产开发成本,也是增加买房负担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为解决大城市停车难,一些地方出台了住宅小区车位建设的相关规范,普遍要求新建小区车位住宅比达到1∶1,这在一、二线城市政策效果不错,缓解了小区停车紧张问题,但在三、四线城市,由于居民购车数量还不多,停车空间较富裕,小区地下停车位出现了卖不动的景象。

  济宁华都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开发“金色兰庭”项目一、二期房屋时,按照政策要求同步配建了2600个地下停车位,至今房屋销售了1700多套,但车位只卖出约600个,占压企业资金近1.6亿元,每年利息成本近2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尽量不占压资金,不少房地产企业采取了搭配销售的策略,即购买一套住房必须同时购买一个地下车位,但动辄10万元以上的车位对三、四线城市购房者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加之银行和公积金中心普遍不接受车位作为抵押品进行贷款,相当于提高了购房者的首付比例。

  除了引导房地产企业主动降价,银行的信贷支持也很重要。张大伟告诉记者,目前三、四线城市普遍执行20%首付比例,杠杆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继续降低首付比例可能性不大,未来的信贷支持主要是通过引导利率下行,降低买房者的购房成本和还款压力。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银行总体吸收存款成本在2.1%—2.2%之间,银行业正常的经营成本约1%,总体资金成本在3.1%—3.2%之间,而目前长期贷款利率在4.8%以上,银行放贷利率存在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由于三、四线城市金融业竞争相对不足,利率没有充分市场化,出现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利率倒挂的现象,“北京等城市能找到八二折的优惠利率,但很多中小城市仍在执行基准利率,这显然不合理。”张大伟说。

  此外,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公积金在降低买房负担方面的作用,值得探讨。张大伟建议,可以逐步考虑将现行的公积金政策扩大,为购买首套住房的群体提供普遍的低利率贷款支持,同时可以解决现有户籍、公积金存缴等方面的使用限制。

  随着市场回暖,风险因素也有所抬头,首付比不断降低,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放贷风险,银行要有所防范。有银行反映,去年以来,有些优质房地产商议价能力强,主动要求降低开发贷款的保证金比例,降低贷款担保责任,银行一方面担心丢失优质客户,一方面又怕增加后续资产质量压力。有些房地产商也开始自己从事金融业务,给买房客户拆借资金,造成本身没有购买能力的买房人,通过零首付或低首付买房,到银行办理按揭贷款,这部分贷款风险不小。

  淄博市齐商银行个人金融部个贷中心副主任宋志刚介绍,由于住房按揭贷款大多是中长期贷款,信贷风险往往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才能显现,难以即时察觉。而当前不少房地产企业盲目扩张,资金缺口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资金链紧张,会影响到现金流的平稳运行,银行包括项目贷款银行和按揭贷款银行都有可能造成损失。

  宋志刚建议,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成立风险防范基金等,维持购房信贷的安全稳定,同时采取购租并举、适当降价等方式,加大对农民工等群体购房的支持力度,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这一群体。

  温州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应实行差异化的房贷政策,积极引导各类资金真正投向需要去库存的领域。监管部门要严密监测辖内房地产贷款的资产质量,在房地产开发贷款快速增长、按揭贷款首付比例下降的情况下,确保资产质量不出现大幅度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市场出现暖色,一些待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提前开发了,又兴起新一轮投资热潮。比如,在温州,近期房市回暖,部分房企拿地热情高涨,中梁地产仅在2015年就拍得8宗地块,华鸿地产拍得5宗地块,过多地产项目的集中开发,极易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倘若市场出现波动,某个项目销售不畅,将使企业陷入资金困局。

  “眼下,特别需要防范去库存演变成新一轮土地开发热的倾向,防止‘边去边增’的恶性循环。”张大伟表示,在地方财政普遍较困难的情况下,房地产去库存应格外注意遏制地方政府新的卖地冲动,防止“旧的库存没解决,新的库存就出现”,鼓励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顺应转型要求,告别传统的土地财政思维。

 

(责编:朱江、孙红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