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公园城市”近来在城市规划界引起广泛关注,成为热点话题——

公园城市的发展方向

李铁
2019年05月20日08:27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公园城市的发展方向

  李铁

  最近关于公园城市的话题在城市规划圈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热点问题。就我个人理解,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主要是针对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更多地关注房地产的开发,而忽视了城市的绿化建设。

  是增加城市的公园数量,还是城市变成一个大公园

  谈到公园城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底是增加城市的公园数量,还是使得城市自身就变成一个大公园?很多规划师想象中的城市蓝图就是实现田园化的城市。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城市空间的开发过程大多已经结束,要通过拆迁来建设一定规模的公园因成本太高几乎不可能。许多城市只能在尚未开发的城市边缘地带重新规划出一个巨大的生态空间,来满足城市建设公园的设想。我们在许多大城市和中等城市都能看到,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建设的十几平方公里的生态公园,距离市中心较远,城里人过去并不太方便。也有一些极端的案例,一些地方居然将城市公园和水系建设在离城市主城区十几公里远的地方,交通也不是特别方便。这样的公园虽花了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入,却很难让更多的居民受益。

  建设公园城市,重中之重是以人为本

  建设公园城市,重中之重就是要以人为本,这是公园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要根据各类城市居民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绿色空间的要求,通过更为简洁方便的模式,让城市居民就地就近地享受公园空间带来的城市乐趣。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大大小小的公园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闲置的微小空间都可以改造成不同规模的公园,以方便城市居民利用。人们步行出门走不太远,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享受到公园的乐趣。按照这种公园的规划思路,在现有城市中以最适用的方式来改造,就可以增加无数个“口袋”式的城市公园。而不必把大量的生态绿色资金投放在景观工程中,虽中看却并不实用。

  公园的公共性要得到充分体现

  公园城市,要使公园的公共性得到充分体现。我们现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存在着大量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结合在一起的绿色空间。这些绿色空间被大院所封闭,受益者只是购买了小区住房的社区居民。这种房地产大院的内部公园的管理模式,已经丧失了城市公园的公共属性。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城市,并不缺乏绿色空间和绿地公园,但是被一个个大院圈着,与社会隔离,从而造成了更多的居民所期盼的公园环境的缺失。如果要回归绿色空间的公共属性,让所有城市居民都能享受绿地公园,或许在未来的城市开发过程中,政府应该对开发商提出明确的要求,把绿地空间还给城市的所有居民。

  公园城市的设想也要照顾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他们生活和居住的“城中村”,应该是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空间。投入可以不要太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也不需要高大上,只是满足城镇化过渡期间这些农民工最基本的需求和渴望,也是公共服务最重要的内容,这也应该被列入公园城市最主要的议题之中。

  公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要厉行节约

  提倡公园城市,并不是要在城市建设中大搞公园工程。不惜成本地建设城市公园,代价还是需要城市居民来偿还。毕竟建设的资金来源依靠城市的税收。而城市的收入又必然依赖于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则需要降低各类成本才能增加城市活力和产业竞争力。近些年许多城市过度放大城市的视觉效应,在城市中心不惜血本引进昂贵的树种,建设过于豪华的街道公园,大搞面积过大的绿色生态空间,等等。而这些成本的资金来源又必须依赖于土地的出让,依赖于房地产的过度开发,进而造成了地方债务的增加。这些教训都值得我们汲取。所以公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要厉行节约,要提高投入效率,要使更多居民受益,要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导向,才能真正地体现公园城市的精神实质。

  要注重公园的可利用性

  公园城市是市民可以休憩的空间,在强化绿色生态视觉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园的可利用性。市民到这里游玩,还会产生更多的需求,例如休闲、运动、餐饮和各种方便的服务等。要满足不同阶层的市民需求,要增加公园的各种服务功能,也要增加公园可以容纳的就业空间,让进入公园的市民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服务。近些年,许多城市的建设,更多关注的是视觉效果,忽视了使用的功能,忽视了方便的服务,更忽视了每一个空间内都可以通过增加服务内容来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如果我们在建设公园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城市发展中居民需求多元化的变化趋势,可能我们的规划和设计思路就会更接地气,更以人为本,更能让城市回归自然的本质。

  (作者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责编:孙红丽、夏晓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