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中国众创空间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众创空间发展蓝皮书(第一版)【4】

2016年04月18日15:51 | 来源:人民网-房产频道
小字号

四、问题与挑战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目前众创空间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1.众创空间政绩指标化

  有一些地区把建设众创空间数量当作硬指标,或者通过政策优惠强行推出一些成长性较差、功能性较低的众创空间,这只能形成表面的繁荣,难以从实质上促进创新创业。在对某一众创空间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检测时,应当不唯孵化面积、在孵企业数量、服务创业者数量等指标,而是更注重其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和孵化企业存活率。

  比如,某省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000家以上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有些省市提出每年建设培育100家以上众创空间的政策目标。这只能形成表面的繁荣,难以从实质上促进创新创业。

  有些地方为了完成指标,粗暴地“拉郎配”,将不属于创业的项目放入众创空间。很多众创空间“有店无客”。人员参与度、活跃度都很低。

  2.众创空间存在“散”和“薄”的现象

  我国众创空间刚起步,有“散”和“薄”的特点。

  散,是指企业相当分散,不成规模,全国化布局的就更加少。有的只是租个厂房,摆几十张桌子。有的拿到政府补贴后就解散了。

  薄,是指底子薄,力量薄,基本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底子薄,就是普遍缺乏资金,贷款困难,再融资困难。力量薄,就是无法承担大的责任,抵御大的风险。

  众创空间各自为阵,自设小圈子,除极少数联盟外,基本谈不上联合。

  3.区域发展不平衡

  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有关,我国众创空间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失衡。比较活跃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厦门等,广大中西部小城市,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氛围不浓,不少地区众创空间还是空白。

  国家鼓励创新创业,但形成浓郁的双创氛围,还需要较长的时期。我国的个人公司及自由职业者数量虽然近年增长很快,但创业群体对于联合办公还有一个接受过程,并呈现出东部与中西部、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的明显分化。

  4.盈利模式单一,资金匮乏

  众创空间多以租金作为重要盈利来源,甚至是唯一的盈利来源。在政策扶持期尚勉强维持生存,一旦失去补贴可能就难以为继。而一线城市场地租金过于昂贵,新创企业原本就比较脆弱,如果业主提高租金,势必将他们驱赶离开。

  此外,在部分城市,有商业地产商也加入分食众创空间,但不能真正给予创客们场地优惠、资源接入以及其他所需要的服务。

  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瓶颈。大部分众创空间拿不到一分钱投资,有些众创空间做完A轮融资就陷入困境。

  5.专业化程度不高,运营管理人才欠缺

  目前,绝大多数众创空间的主体都比较单一,未能建立有效的多主体互动模式,创融互动、创媒互动、创研互动、创政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发展路径狭窄。

  大多数新创企业及其创客是技术出身,不懂或不擅长运营管理,因而运营组织模式简单,动力严重不足。几个人抱着玩的心态还可以存活,一旦上升到企业管理、治理结构、商业模式,就立即卡壳。

 

(责编:尹晶晶、孙红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