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7)

2017年06月30日09:54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7)

  1.引言

  湾区,一般指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科技诞生地和科技企业的成长地,以其开放性、创新性、国际化和宜居功能,吸引着无数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9座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6%;2016年经济总量9.2万亿元,占全国的12.4%;常住人口6800万,占全国的4.9%,具备打造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之后又一个世界级湾区的条件。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2.概要与说明

  2.1 概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成功的驱动者,通过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价,可以明确区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有效反映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状况,从而利于决策者及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指明方向,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提供依据。

  专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报告将专利作为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以创新维度为重要评价指标,挖掘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近5年的专利数据,对标旧金山湾区发现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区域(湾区东岸、湾区西岸、港澳,其中湾区东岸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湾区西岸包括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港澳包括香港和澳门)创新机构与行业优势,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积极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制度协同、金融科技协同、科创协同、产业协同、人才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角度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寻找途径和方向。

  2.2 说明

  报告主要反映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协同能力,聚焦发明专利、PCT专利、施引专利、同族专利等4大评价指标,通过统计分析,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展开剖析。

  数据来源:报告使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专利数据库(年限区间分布为2012年~2016年),对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近5年的专利数据进行统计。

  机构遴选: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构和行业,通过汇总各城市近三年(2014年~2016年)的发明专利总数,按专利所属创新机构,统计各创新机构发明专利数,排序截取前50名,共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510个创新机构(包括高校、研究院和研究所),具体分布如下:广州50家、深圳50家、珠海50家、佛山50家、惠州50家、东莞50家、中山50家、江门50家、肇庆50家和香港50家,澳门10家(澳门主要以商务服务业为主,专利数量偏少)。

  3.创新

  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湾区西岸、湾区东岸、港澳地区)发明专利、PCT专利、施引专利、同族专利4个指标数据进行剖析,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湾区东岸、西岸和港澳地区创新机构所在行业分布,对标旧金山湾区挖掘分析两大湾区在专利数量、创新机构分布和创新机构优势行业等情况。

  3.1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报告统计分析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发明专利总量,并与旧金山湾区7座城市的发明专利总量进行对比。

  3.1.1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历年发明专利总量依次为61764件、71037件、103610件、155074件和193712件,呈现逐年稳步递增趋势,增幅分别达15.01%、45.85%、49.67%和24.92%,其中2014年和2015年的增幅最大,接近50%。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增幅达213.6%。

  3.1.2 两大湾区发明专利数量对比

  数据对比发现,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已超越旧金山湾区,且差距有扩大趋势。2012年粤港澳大湾区超越旧金山湾区2.76万件,到2016年超越13.82万件,差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旧金山湾区发明专利数量从2014年起不增反降,开始呈现负增长,2015年增长率下降为-17.96%;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量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3.86%,其中2015年增长幅度最大,较2014年增长49.67%。

  3.1.3 两大湾区发明专利行业分布对比

  按照国际专利分类的原则将两大湾区的发明专利进行IPC分类(国际专利分类,主要分为8类)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主要以H类(电学)为主,占比最大为33.74%,其次是G类;“旧金山湾区”以G类(物理)为主,占比为39.40%,其次是H类。两大湾区的D、E两类专利占比均很小,尤其是D类(纺织、造纸)占比不到1%。旧金山湾区比粤港澳大湾区更注重A类(人类生活必需品)的专利的发明创造,而在B类(作业运输,包括航空、飞行器等)不如粤港澳大湾区。

  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在行业分布上各有优势。如在B类(作业运输)专利发明上,在旧金山湾区仅排在8个专利类的第五位,而在粤港澳大湾区排在第三位。同时,粤港澳大湾区F类(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行业也高于旧金山湾区。

  3.2 PCT专利

  PCT是《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缩写,是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根据PCT的规定,专利申请人可以通过PCT途径递交国际专利申请,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

  以PCT专利数量分析,2012年~2016年,湾区西岸的PCT专利数增长率呈现较平稳增长态势,在2016年出现小幅下滑;湾区东岸PCT专利数增长率波动较为明显,在2015年出现较大幅度下跌。港澳地区PCT专利数量相对较少,每年均在800件以内,2013年和2014年出现负增长。

  3.3 施引专利

  施引专利是指专利被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是指观测专利被后续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反映专利的质量,被引次数高的专利往往代表专利质量高。

  在施引专利数量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与旧金山湾区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尽管粤港澳大湾区近5年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旧金山湾区,但在施引专利数量上却远不及旧金山湾区。

  数据显示,2012年~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施引数量低于旧金山湾区,该现象在2013年和2014年尤为明显。2012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施引数为旧金山湾区的53.56%,2013年和2014年降到30%以下;2015年差距又有所缩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施引数为旧金山的39.52%,2016年再次降至22.81%。

  3.4 同族专利

  同族专利是在不同国家(地区)、以不同(或相同)语言公开的与同一发明相关的专利文献的集合,又称作专利族。(本报告中的同族专利是指DWPI同族专利)

  以区域分析,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总量突破16万件,西岸突破12万件;在增长幅度上,湾区东岸和西岸都呈现逐年增长态势,湾区西岸在2014年增长率一度超过70%,而港澳地区的DWPI专利相对较少,每年均在2万件以内,2014年出现负增长。

  3.5 创新机构行业分析

  3.5.1创新机构总体分析

  在创新机构行业上,以2014年至2016年近三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发明专利总量为依据,按发明专利所属创新机构归类汇总,并匹配各机构所在具体行业,遴选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发明专利数在前50名的机构(澳门因商务服务业比较发达,数量体量不大,所以选取10个机构),组成510个创新机构样本。对样本所在行业分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21个分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等院校也是城市创造能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创新机构上统一设置为“高等院校”。

  湾区是高科技公司、热门创业公司、顶级制造业企业和一流大学的聚集区,这些特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得到体现。统计数据显示,在510个样本中,创新机构所在行业最多的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共有115个机构,占比22.55%;其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21.96%;再次是高等院校,占比8.04%。此方面以广州最为明显,其次是香港和深圳。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广东作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地位优势明显,以单独经济体计算,广东制造业规模排名位列世界第五位。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构行业分布上,制造业占比较大,510个入围创新机构中共有340个创新机构隶属制造业,占到入围创新机构的66.67%。 (下转7版)

  (上接6版)

  3.5.2 湾区西岸、湾区东岸和港澳地区具体分析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已具有世界顶级湾区发展的基础,且在部分方面已经超越旧金山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机构行业分布上,也符合世界顶级湾区的布局。报告通过数据分析,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西岸、东岸和港澳地区创新机构的特点,找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群的优势行业。

  报告中湾区西岸共计300家创新机构入围,分布在20个行业。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71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3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7家)居于前三位,高等院校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并列第四,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位列第五。

  湾区西岸的广州高等院校表现强劲,在510个样本中有41所高校,其中广州占12所,且发明专利数在广州的创新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湾区西岸制造业优势明显,有194家机构入围,占比64.67%;其中珠海和中山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龙头;佛山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江门和肇庆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主。

  湾区东岸共计150家创新机构入围,分布在18个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2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0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家)居前三。

  湾区东岸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深圳的高科技企业居多,如华为技术、腾讯、中兴和比亚迪等,深圳44%的机构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东莞该行业比例为34%,惠州为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方面,东莞占比最大达30%,深圳16%,惠州14%。

  港澳地区共遴选60家创新机构,主要分布在14个行业,考虑到澳门主要以商务服务业为主,发明专利数偏少,澳门仅选择10家机构。港澳地区的机构分布比较均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4家),商务服务业(8家),高等院校(8家),橡胶和塑料制品业(7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家)。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全部分布在香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香港,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澳门。高等院校香港共有6所、澳门2所。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10个行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入围9个城市的TOP3行业,深圳该行业占比达到44%,东莞占比达到3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也入围9个城市的TOP3行业,其中江门(38%)、佛山(34%)和东莞(30%)的占比位列前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入围4个城市的TOP3行业,中山达到2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入围3个城市的TOP3行业,以肇庆为代表占比最高为24%。

  高等院校广州和香港、澳门有比较优势,广州占比24%,香港和澳门均为20%,深圳为10%,东莞为6%。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在香港和澳门占据TOP3。商务服务业则以澳门为主,比例达到5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广州为主,占16%,其他城市该行业未能进入TOP3。

  3.5.3 传统行业、新兴行业等湾区表现

  为深入探索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和为地方提供科研智力支持的机构(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湾区西岸、东岸和港澳地区的表现,做如下分类:

  (1)传统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服饰业,交通运输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7个行业。

  数据显示,近三年(2014年~2016年)湾区西岸传统行业共计超过6380件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广州,占比超过50%,佛山超过1000件,在湾区西岸仅次于广州,再次是中山和珠海。湾区东岸共计超过6330件发明专利,70%集中在深圳,然后是惠州、东莞。港澳地区有近1400件发明专利,99%集中在香港,从整个湾区来看,近三年传统行业的发明专利数香港排在第四位,落后于深圳、广州和惠州。

  (2)新兴行业包括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2个行业。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新兴行业发明专利共计超过16万件,东岸优势较大。港澳地区相对较少,且集中在香港。

  (3)科研智力支持包括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该行业近三年发明专利超过3.1万件,主要集中在湾区西岸,发明专利数量达2.1万件,其中广州约1.9万件。湾区东岸约8000件,重点在深圳。港澳地区约2300件,集中在香港。发明专利的科研智力支持呈现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家独大态势,尤其广州的高等院校表现最为明显。

  4.结语

  数据显示,在发明专利、PCT专利和DWPI专利数量上,粤港澳大湾区都超越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球创新新的热点湾区,并在信息科技、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很好的基础,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挥后发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但在专利的质量上,旧金山湾区远高于粤港澳大湾区,说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科技创新湾区依然任重道远。

  从区域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东岸在发明专利、PCT专利和DWPI专利数量上总体高于西岸,东岸和西岸双双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西岸近三年增长迅速,增幅高于东岸。创新机构行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传统制造业和高端先进制造业并驾齐驱,已具备建设世界顶级湾区的制造业基础和实力,其中西岸教育科研实力雄厚,东岸高端先进制造业优势明显,香港和澳门在教育科研和高端服务业上优势较大。

  5.愿景

  城市群不是区域内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自然布局和简单组合,而是通过城市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互动,促进城市间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均等,从而充分发挥城市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群之一,湾区11个城市各有优势,如广州的教育科研、深圳的高科技产业、东莞和佛山等周边城市的先进制造业,香港的金融和高端服务业、澳门的商务服务业,协同创新发展成为必然。借鉴世界重要湾区的发展路径和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现状,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须进一步突破障碍,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打造新型合作平台,整合金融、科创、产业、人才和交通等资源,协同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湾区。

  5.1 制度协同

  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新型合作平台为湾区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既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又有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前海片区和横琴片区,其合作机制远比其他湾区更为丰富、多元。在构建开放型经济和参与全球化竞争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要学习借鉴香港、澳门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科技、金融、人才等新型合作平台,营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资源要素自由畅通流转,实现城市间优势互补、竞合发展、协同共赢。

  充分发挥并强化香港对于湾区其他城市“超级联系人”作用,利用香港法律制度和与国际市场直接对接的国际化优势,为湾区企业和科研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供便利。

  5.2 金融协同

  发挥香港、深圳及广州等金融中心的作用,创新科技金融生态为湾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中心,以及港交所和深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汇聚全球众多的银行、保险、证券、风投基金等跨国金融巨头。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鉴旧金山湾区“硅谷”的“创新技术+生态基金双核总部”经验,充分发挥湾区内重要金融中心的功能作用,吸引更多世界各地风投基金、中介机构、创业企业进驻湾区,共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并借鉴香港金融发展的国际化经验,实现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为湾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融资、发展,为湾区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5.3 科创协同

  协同湾区城市强大科研和制造能力,助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创新机构中,广州、香港和澳门三地高等院校分别占比为24%、20%和20%,排名城市创新机构前三,显示这三大城市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强劲。在创新机构上,广州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行业占比达16%,综合高等院校的数据(24%),彰显广州科研机构的实力雄厚。深圳拥有较多的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和国内外知名高校设立的研究机构,同样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全球最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具备完备的产业链和快速响应的制造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协同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湾区内各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珠三角城市强大的制造能力,构建“广深港”为主轴的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带,创新驱动发展,助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5.4 产业协同

  利用湾区城市产业优势互补,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所在。粤港澳大湾区在制造业上具有雄厚的基础和强大的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制造业最发达区域,但在产业布局上存在同质化现象,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各有9个城市入围创新机构行业TOP3,竞争强于合作;在产业结构上,部分城市传统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竞争力不强。充分利用广州、深圳的科研和科技实力,香港、深圳和广州的金融实力,香港和澳门的高端服务业,以及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江门及肇庆的制造业实力,科学布局、优势互补,创新驱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的竞争力。

  5.5 人才协同

  创新人才合作机制,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打造湾区“创新人才高地”。

  创新发展的核心是人才。世界一流的湾区,都聚集着一批世界知名的大学,为湾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鉴旧金山湾区经验,创新人才合作机制出台高端人才政策,营造吸引海内外人才创业就业的良好环境,鼓励更多的海外人才前来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就业,打造湾区“创新人才高地”。同时,加大对湾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业企业方面的教育和科研投入力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布局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培养急需全球视野人才。

  5.6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构建便捷高效城际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也是湾区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港和空港群,包括广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等全球大港,以及东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中山港和江门港,并拥有广州、香港两大国际航空枢纽和深圳、澳门等重要国际空港;珠三角城市群间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高速公路总里程和密度超过纽约、东京、巴黎都市圈;以广州为枢纽,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便捷、高效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加快建设,珠三角城市群将实现以广州为中心、主要城市间的“1小时生活圈”。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在即,香港、澳门前往珠江西岸城市也将实现快速连接,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间打造1小时互通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创造良好交通条件,为湾区各城市协同发展打开更为广阔、便捷的空间。

(责编:伍振国、孙红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