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喜迎十九大 触摸获得感”

北京上海的公租房故事:如果能留下来,并不想逃离

人民网记者 孙红丽 徐倩
2017年09月29日08:06 | 来源:人民网-房产频道
小字号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民生工程。

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组成部分,致力于解决城市中住房存在一定困难的家庭住房问题,让其在“租”和“买”中实现顺利过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完善公租房政策,降低申请门槛、放宽准入条件、扩大保障范围……从老有所居的安居梦到成家立业的奋斗梦,公租房以惠民的价格帮助很多人在城市中实现了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住建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已有1126万户家庭住进了公租房。

十九大召开前夕,人民网记者深入探访了北京上海几个已经住进新公租房的家庭,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住房故事,感受他们入住新家的喜悦和幸福。

老有所居:结束漂泊租房路

北京保障房的供应方式正在从以售为主转向以租为主,目前全市已分配公租房14.7万套,分配率达到73.5%。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燕保常营家园紧邻地铁常营站,配套十分完善。(人民网记者 孙红丽/摄)

作为一个“因病致贫”的北京老人,年近七旬的王阿姨感受到了公租房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掰指一算,王阿姨在燕宝常营家园安定下来已有1年多了。结束多年租住的漂泊生活,王阿姨觉得“现在的日子每天都过得很满足。”

王阿姨退休前是一名外地驻京办的工作人员,虽然丈夫去世,女儿远在国外,但每个月有养老金,手头还算宽裕,王阿姨一直过着相对安定的独居生活。

但是,八年前,王阿姨不幸身患多种癌症。医疗花费在基本医保报销以后,自付部分依然难以承受,之后多年的治疗不仅耗尽了王阿姨原有的全部积蓄,也迫使她卖掉了唯一住房,从此租房渡日。随着时间推移,房租不断上涨,负担也越来越沉重,更重要的是,频繁的搬家对王阿姨的病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王阿姨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住房。 2015年,她开始申请公租房,经历了提交资料、摇号配租之后,王阿姨终于如愿以偿。在得知中签后,王阿姨非常激动,几乎天天去项目打听消息,询问什么时候能入住。

住上公租房,王阿姨表示“活得越来越有信心”。(人民网记者 孙红丽/摄)

2016年7月,王阿姨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公租房钥匙,迎来了乔迁之喜。新入住的公租房月租1831元,虽然面积只有43平方米左右,却是“五脏俱全”,整体厨房、烟机灶具、应急呼叫器……,王阿姨拎包入住,省心省力。

更令人欣喜的的是,小区紧邻地铁常营站,公交四通八达,小区内配备商业、养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幼儿园、小学等设施,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王阿姨去医院十分方便,生活上也是一应俱全。

“这个项目我是第一个搬进来的,甚至手续还没办妥,就提前把东西搬了进来。”王阿姨告诉记者,由于着急入住,她不得不找到公租房管理人员请求帮助。

公租房较为低廉的租金,对于王阿姨来说,真的是解了燃眉之急。目前常营周边同等住房市场租金在3500-4000元左右,而且公租房按月交租金,也大大减轻了她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住进公租房后王阿姨感到非常有安全感,再也不用担心被赶来赶去,而且,公租房管理中心的人性化温和管理也让他觉得贴心,不仅积极维护家园,还会不定期对一些生活不方便的人给予入户帮助。她觉得,“在这,感觉像家一样。”现在身体在慢慢变好,又了住上公租房,王阿姨活得越来越有信心。

“生活在这儿挺幸福的,老了还能住上一个这样的幸福小区,是意外的收获。虽然我老了,但我不担心,只要项目处有人,这里就是我的家。”王阿姨说。

新北京人:如果能留下来,并不想逃离

在优先面向本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配租的同时,北京公租房剩余房源采取了集体租赁、新北京人专项配租等方式。创新、改革、优化……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给范围,北京公租房正在探索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成果。

位于北京大兴的燕保高米店家园是北京市第一个面向新北京人的公租房项目,目前已有30户新北京人家庭在此租住。(图片来源:高米店家园管理中心)

作为首批试点之一,大兴燕保高米店家园公租房项目其中30套房源面向非京籍无房申请人。

来自河北的新北京人李莹成为这项试点的受益者之一。

李莹今年28岁,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打拼已经5年,目前在黄村一家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背井离乡,她希望通过劳动赢取一份稳定安全的生活,在北京这个城市扎下根来。

在入住公租房前,和大多数来北京发展的年轻人一样,李莹也有着望房兴叹的苦闷和频繁搬家的租房经历,房租花费是不断地攀升,焦虑感也是与日俱增。对她来说,在错过了一次次的买房机会之后,拥有一个稳定的住所似乎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甚至一度她也想过:离开北京,回到家乡,至少居住幸福指数要高。但是,这里蕴藏着她的梦想,有着更好的机遇和更开阔的格局。离开意味着逃离,她心有不甘。她强烈地希望能在这座城市留下来,给自己一个发展的空间,也希望自己能用才能和知识,为这座喜欢的城市作出自己的贡献。

能这么快住上自己的独立住房,她想都没有想过。甚至如今回忆起几个月前公租房配租摇号的经历,李莹仍然觉得不可思议,还有点做梦的感觉。

2017年4月,李莹得知,自己作为没有住房的新北京人可以申请公租房了。这一次,李莹抓住了机会,在近千人中很幸运的摇上了号,6月初她就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小家”。

李莹目前租住的两房一厅面积六十多平方米,每月租金2174元。在入住燕保家园前,李莹在大兴黄村工作,长期在黄村附近租房。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在黄村租住一套60平方米小两房,租金约5000元左右。

“管理方很人性化的给了半个月的免租期,租金与以前合租差不多,小区绿化率也令人满意。”住进高米店家园,她最大的感受是更自由,更自在,公租房统一管理,不用担心随意涨租,房间装修也很贴心……

“还可以时不时的请朋友来做客。”在这里,李莹感受到了以前与人合租时感受不到的安定感与安全感。

而且,虽然公租房不收物业费,服务却很好,管理也到位。李莹对小区感到非常满意。在这里,不仅上班方便,周末去市里也很是方便。同时,小区内大多也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可以认识不同行业的同龄人,大家很聊得来。

“公租房给向我一样的新北京人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对于公租房,李莹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房源提供给符合条件的新北京人,满足他们的过渡性住房需要。

“上漂”落脚:公租房让人才“安心”

“十二五”期间,上海通过集中建设、配建、改建等方式建设各类保障住房105.7万套。今后,上海将通过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渠道,解决外来青年、引进人才的阶段性住房困难。在公共租赁住房方面,上海不设收入线,也不仅限于本地户籍,只要在上海有稳定工作就可申请。

上海浦东新区芦恒路附近公租房实景图。(人民网 徐倩/摄)

3年前,作为985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刘佳和女朋友来到上海奋斗,刘佳在上海金融行业工作,女朋友在一家外企做行政。从外地来到上海算起,刘佳在3年间已经搬了4次家。

刚来上海时,刘佳和他人合租,租了朝北的12平方米的侧卧,一个月房租1800元。后来涨薪,刘佳又搬到一处80年代的30平方米老旧一室户,房租3200元。

刘佳说,他几乎每一次租房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房东口中各种驱赶借口,让刘佳不得不一次次匆匆忙忙找房、搬离。

三年来,刘佳身边的一些朋友虽然陆续买房了,但多是“啃老”。刘佳来自小城镇,父母并无更多的积蓄可以支撑上海动辄数百万元的首付款。看着操劳一生的父亲,刘佳也“实在张不开口”。

“房价涨得太高了,凭我们目前的积累,首付都拿不出来。但屡次搬家又让人太没有安全感了,房租也每年都在上涨。”刘佳说,也曾经想过回老家,但是又确实不甘心就这么放弃。

去年,已经和女朋友结婚的刘佳仍在租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和妻子商议后决定申请浦东新区的公租房。没想到,今年年初,就欢天喜地地住进了67.8平方米的两室一厅。

刘佳夫妇的新家就在上海8号线的芦恒路地铁站附近,对于在世博大道附近上班的他来讲,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直达。除了上班方便外,最重要的就是便宜,两室一厅才1900元,而同等位置同等面积至少4000元。

不仅如此,小夫妻几乎是“拎包入住”,所有家电和家具都是新配置的,而且包含在房租里面,这让刘佳夫妇喜出望外。

刘佳告诉人民网记者,前前后后,从公司申请、选房、等待合适的房源到入住,差不多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所有流程都是透明的。选房时由自己来选而不是分配,官网上也可以查到房源的更新信息和申请的进度,而且留言反馈也会有相应的工作人员予以解答,非常人性化。

“能申请上公租房我们也很激动,感觉不再是‘上漂’了,在上海有个可以安心落脚的地方,父母来看我们也有地方住,等将来攒够钱了还可以买自己的房子,我们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肯定能留下来。”

在上海,像刘佳夫妇这样的幸运者,未来会越来越多。

上海市正在加快自贸试验区和科创中心建设,到上海就业的青年人才只增不减。上海将通过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渠道,解决外来青年、引进人才的阶段性住房困难。如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型保障住房,满足园区和企业自身的人才安居问题。

刘佳最后告诉记者,他爱这座给予他们幸福和希望的城市,也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把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责编:孙红丽、伍振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