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

镇村变迁,谁来留住乡邦文化

黄勇娣

但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这座千年古镇并不只专注于新形象、新内涵,还渴望好好“留”住自己的历史文脉。
2014年04月13日10:17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镇村变迁,谁来留住乡邦文化

  高凤琴正在展示他的民俗收藏品。

  张灏 摄

  本报记者 黄勇娣

  紧挨着金山新城的张堰镇,为自己制订了要做“新城后花园”的努力目标。近几年来,当地的生态林、教育园区、国家新材料基地等建设紧锣密鼓。

  但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这座千年古镇并不只专注于新形象、新内涵,还渴望好好“留”住自己的历史文脉。记者发现,这两年,该镇不仅在创建国家文明镇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古镇保护,还吸引并鼓励了一大批民间人士投入到乡邦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中来。

  从一件蓑衣开始的收藏家

  50岁的高凤琴,是一家知名外企的高管,但也是张堰镇上“山塘民俗馆”的主人。现在,在工作之余,他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了这座乡间民俗馆里,一得闲暇便从市区赶回“老家”——金山张堰镇。

  他的民俗馆位于镇西南一座农庄里,其中收藏了一两千件民俗物件,包括锄头、扁担、篮子、针线板、地契、古陶器、老报纸、乡镇志等。如今,这里不仅是青少年教育基地,还是镇里文化人士雅聚的场所,时常开展各类民俗文化交流活动。

  与旧时江南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器具和物件,大多能在这里找到。甚至,一座老灶台、一根石柱子也被老高搬到了民俗馆里。老高说,自己的收藏品并不都是值钱的宝贝,但每一样都是有故事的,能够告诉年轻人“曾经的江南水乡生活到底是啥样的”,能够让大家触摸到一点周边地区民俗文化的脉搏。

  老高说,自己的收藏起源于十年前,而且是从“无心之举”开始。当时,公司里有一位外国老板,脾气十分暴躁,一发火口中就会蹦出“farmer”一词。一些同事商议决定,要给这位国际友人一点“颜色”,送一两样真正“中国农民”式的礼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蓑衣和犁。老家在上海农村的高凤琴,承担起了寻找蓑衣和犁的任务。但没想到,他在乡下四处打听了好几个月,却很难找到这两件物品。为了帮助他完成任务,他的岳父、岳母一家家去“拜访”远近亲戚,到人家的杂物间里仔细搜寻,好不容易只扛回来半头犁。

  最后,在多位乡间收藏家的帮助下,他才总算找到了一件蓑衣和一头完整的犁。没想到,两件“农民”礼物送给外国老板后,对方十分高兴,连说“有趣”。任务虽然完成,效果也出乎意料,但高凤琴的内心却有了触动:小时候见过的东西怎么全都不见了?由此,他逐渐有了一种使命感,要亲自去把过去的东西都一一搜罗过来,让今后的年轻人知道以前是怎么种田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

  凑巧的是,他在朋友家发现了一本上世纪90年代编的《松江镇志》,立马将其借回家仔细阅读。仔细研读后,他发现自己对上海郊区的地理、历史、人文特别感兴趣。于是,他决定学开车了。这样一来,自己就可以开着车在乡间到处“跑”,按照史料寻找那些历史地点,并搜集到有价值的东西了。

  他关注的重点是“淞南”,即吴淞江以南的地区。他认为,淞南地区很古老,有价值的东西很多,而外面则是后来冲击而成的,历史并不久远。一个大热天,他驱车来到了马桥文化遗址附近,看到那里正在挖地造高架。他通过研读史料知道,这里是古海岸线,是6000多年前的“冈身”,土层开挖后应该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果然,他在泥土里发现了不少破碎的古陶片,而且是不同时期的……后来,他据此写出了一期乡邦文史报告《先民的生活环境》,备受圈内朋友的好评。由此,他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

  老高说,自己搞收藏并不是为了占有,而是希望把别人认为的“垃圾”保护下来。他时常在一些农家发现有价值的老物件,要是人家表示“没用了,想扔掉”,他便赶紧花钱买下来;但要是对方表示“想好好留着”,老高就不会勉强人家,因为东西能够得到保护就是好事。他收藏的东西,大多并不是“宝贝”,而是看起来普通的生活用品,比如各种各样的针线板等,但都有故事,可以“讲述”以前的生活方式、耕作方式等。

  民俗馆内外,摆放着许多不起眼的东西,但每一件都是老高用心收来的。随意躺在路边的一块长石,仔细看原来是一个老石槽,以前是用来喂猪的,保存十分完好。一根石柱子,原来是老高祖屋里留下来的,已有上百年历史。而一座绘有鲜艳灶花的老灶头,则是他请乡间老工匠重新打造的,展现了浓浓的乡间灶头文化。偶尔,他还会亲自在老灶头上做饭,请那些前来参加雅聚的好友们尝一尝自己的手艺。

  镇里的青少年前来民俗馆参观时,老高会耐心地给大家讲述每一样老物件的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为收藏这些物件几乎是倾尽所有,甚至还抵押了房产来打造民俗馆。然而,老高坦言自己“乐在其中”。

  一群文化爱好者的“神仙会”

  其实,在收藏的过程中,老高已经不局限于“搞收藏”,而是越来越深入地研究起了乡邦文化。如今,他已经在“淞南”地界上考察了100多个点,每到一个点都有收获,不仅能够看到东西,还能够与史料相互印证。对每个考察点,他都写了日志,把史料上所记载的、自己怎么找到这个地点的、现场所见所闻等都一一记录下来。他说,自己准备写一本《淞南旧事》,把自己考察过的每个地点的史实、人物、现状等呈现出来,为保护乡邦文化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在外企工作几十年的中国人,老高研究历史文化还独具国际眼光。他说,自己查找的史实资料中,还有不少是19世纪外国传教士来中国后所写的书,他们看中国的视角很不一样,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当时中国民间的真实状态。而且,外国传教士的考察报告中,有文字记载,还有绘图和照片,十分生动。更让他欣喜的是,这些外国传教士活动的范围,也主要在淞南一带。

  如今,老高已收藏了许多外国人写旧时上海郊区的书,其中不少还是原版的。比如一本1925年出版的《中国篮子》,就是一位德国人写的,其中大多是照片,展现了那时候江南地区各种各样的精巧篮子,十分有价值。作为原版书,虽然这本旧书只有38页,但老高还是花了1000元将其买下,不仅收藏,也作文化研究之用。

  山塘民俗馆的雅聚,也并不是随性而办,而是逐渐“孵化”出了一个乡邦文化论坛。迄今为止,论坛已举办两届,第一期初定只有30多位参加,但结果,周边地区的文史爱好者都闻讯而来,达到了80多人。大家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少还是政府官员。每一次论坛都提前公布大概的研究范围,相关课题的研究者会在论坛上发布自己的研究报告,然后大家共同交流,最后还集结成册。据透露,今年5月,他们将举办第三届乡邦文化论坛,目前已初定了 “张堰板桥”、“顾观光其人其事”、“船子和尚”、“金山大姓”、“张堰赋”等研究和交流课题。

  老高告诉记者,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张堰镇可谓“藏龙卧虎”,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高人,可称为“妖怪”。经常进出山塘民俗馆的,有十多位这样的文化“妖怪”,其中一位专门研究金山古桥的文史爱好者,实地考证的当地古桥,比博物馆已有的资料还要全。小学教师高文斌,则通过自己的文化考证和研究,发现了“不一样的金山”,比如金山的状元或有7位、富春山居图可能与金山有关等。他将自己发现的金山文史故事汇编成册,取名《藏着的金山》,结果在朋友圈内引发争相传阅。此外,退休教师梁向东曾多次参加区镇地方志的编写,对地方掌故可以娓娓道来;而黄建平对张堰镇的地区文史人物也是颇有研究……大家经常碰到一起开“神仙会”,都希望能更好地参与到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而实际上,张堰镇政府部门并没有对这些文史爱好者“敬而远之”。对于山塘民俗馆,镇里十分关心,并将其作为了小学生的教育基地。对于乡邦文化论坛,镇里也给予大力支持,一些政府官员还参与到不少课题的研究中来。不仅如此,镇党委书记钟美龙还几次约谈高凤琴等民间文化人士,就张堰镇的历史文化保护请大家出谋划策。接下来,镇里将推进名人馆、百药园、高锟馆、国学商对书院等一系列文化保护项目,每个项目的牵头人都是高凤琴等民间文化人士。

  比如百药园项目,不仅将挖掘整理古镇上的知名中医世家历史资料,还将其打造成一座药草文化园和文化教育基地。高凤琴还希望,届时可以把张堰镇上四处散落的石碑、遗迹等搜集起来,集中存放在百药园里,既可保护,也可用作展示、传承……

  一场历史老宅的抢救工程

  这些民间文化人士还特别关注古镇上的老建筑。让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去年开始,镇里花大力气投入不少资金,修缮了一座岌岌可危的陈氏老宅,并把其中的9户居民动迁出去,同时为其申报了“区级不可移动文物”。这座被当地百姓称为“走马楼”的老宅,接下来有望得到妥善保护。

  对于陈氏老宅的来龙去脉,镇志编写者梁向东老师格外清楚。他告诉记者,这座木结构的老宅位于老镇的中心地段,门面很开阔,每个房间都很大,整栋房子为两层建筑,内部呈回型,上下四周都可以走得通,因而被称为“走马楼”。房子建于清代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为镇上的一陈姓大户人家所建。后来,国民党将其在金山的根据地设在张堰,县党部成立委员就设在陈家老宅里;再后来,国共合作的办公场所也放在了这座老宅,而中国共产党在金山县的第一个党支部也在其中诞生……这座老宅,俨然成了金山县在国共合作期间的“政治活动中心”。

  但几十年前,老宅成了供销社职工宿舍和办公场所,被东一户西一家隔开,最多时里面居住了10多户人家。到了前些年,老宅成了绝对的危房,里面的好几根木柱子甚至都倾斜了,房屋结构更是面目全非。当地文史爱好者都知道,这座老宅有故事、有历史价值,因此一再呼吁要修缮保护“走马楼”。

  去年,镇里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对陈家老宅实施了全面修缮。在修缮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每平方米250元的直管公房修缮标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马楼”已存在的老旧问题,于是主动用镇级财力进行贴补,对其实施更彻底更全面的修缮。在修缮完成后,政府部门再次做出重要决定:必须对其中的9户租赁户进行动迁,否则必然会对老宅再次造成破坏。而这是一件更麻烦的事情。结果,镇里又拿出400多万元实施动迁,既改善了租赁户的居住条件,又能更好地对陈家老宅进行保护。

  实际上,张堰镇并不仅仅对陈家老宅实施了修缮和保护。近两年来,镇里发动包括民间文化人士在内的力量,已对全镇老建筑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建立了详细的档案。调查发现,张堰老镇区现有保存较好的清代以前建筑群4大块,分别是石皮弄建筑群、政安弄建筑群、西河沿建筑群、南社纪念馆建筑群。其中,姚光故居、钱家祠堂、陈家老宅等建筑已得到了保护,但还有一批尚未列入保护名录和保护单位的建筑。接下来,镇里将发动民间文化人士等群众力量,通过多种举措来细细梳理全镇的古建筑等文化资源,在保护好这座“沉睡古镇”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提升其文化魅力。

(责编:唐沰、孙红丽)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