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一 起步价不宜设置过低
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465公里轨道交通,乘客乘车距离从最短的400米到最长的88公里,相差220倍,但所付票款相同,没有体现“多乘坐、多付费”的公平性原则。对于计程票制的起步价格,考虑轨道交通以吸引中长途乘客为主功能定位,起步价不宜设置过低;对于起步里程和加价里程的对应价格,应按照递远递减的原则,也就是运价率随着乘坐里程的延长而降低。
建议二 给长途通勤乘客票价优惠
建议要关注地铁通勤乘客的出行需求,这部分乘客群体乘坐次数多、乘距长。建议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对经常乘坐轨道交通的长途通勤乘客,给予适当的票价优惠。要适度设置辅助票制票种。目前,地铁已发行的运营票种有单程票、一卡通卡、福利票等。从近日社会建言来看,有些市民也提出了设置多个票种的建议。但新票种设置很多很复杂的话,需要对既有线和新建线路系统的票务功能全面技术改造,在当下常态化大客流运营现实下,改造工程只有在夜间停运的4小时实施,周期会较长。所以,建议以满足乘客基本需要为主,不宜同时设置过多票种。如果设置辅助票制票种等新增功能的话,也建议分步实现。
建议三 形成周期浮动价格机制
从1971年首次开通至今,本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共调整过9次。从2、3、4、7元等不同档次统一为2007年的全网统一单一价2元,并延续至今。
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此次最好形成周期性浮动性的价格调节机制。建议有关部门每3到5年按照当年线网规模和物价水平研究票价是否调整变动。或者在批复基础票价的同时,给予运营企业一定范围的价格浮动自主权,使运营企业可采用营销手段,设置动态价格或发行优惠票种等以吸引或均衡客流。
地铁运营公司同样建议实行动态调整,因为未来轨道交通安全服务标准、要求仍将不断提高,价格指数逐年变化,运营成本也将随之变化。建议票价与影响成本变动的因素相关联,并适时调整。此外,调整后的票价水平至少应能覆盖企业基本运营成本,在体现公益性服务的同时,也要保障轨道交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