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一袭华美的长袍,掀开就会看到虱子。
因三口煤井,华润集团7位高管、山西两大巨贾、地方数位要员,共同编织一张政商大网,将上百亿国有资产尽收网底。此时,他们已褪去成功的外衣,正在另一个空间静坐、忏悔、互咬。
虽然案情未结,但事由渐明。黑色的煤,对于山西富商张新明和邢质斌来说,意味着财富;对于数位地方要员来说,是攫取权力的最好“春药”;对于华润高管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从个体命运的角度看,黑色的煤,成为击倒他们央企职业生涯的致命“子弹”。
对于总资产超万亿港元的华润集团来说,几口煤井好似尘埃,无伤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局,只是一场人事格局会有大变化,但一场贪腐风暴袭击后,应该全面地记录、探讨、呈现真相和深入反思,以避免悲剧再度上演。这不仅是华润的课题,也是其他几家在港央企的课题。
傅育宁设“反思局”
华润本身不缺制度,在华润的多个管理领域,制度建设都取得了靓丽的成绩,但偏偏在执行制度的文化上有缺失,对违反制度的人往往网开一面
在香港,从招商局大厦到华润大厦,大约10分钟车程。但是从招商局集团空降董事长到华润集团,这一步走了76年。2014年4月23日,傅育宁迈出这一步。
当然,他所面临的局面也前所未有:4月,前任董事长涉嫌严重违纪接受调查;6月,国家审计署公布集团2012年财务问题。
“中央决定我到华润集团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当天,傅育宁在华润集团干部大会上强调,“全面审视、反思华润在过去高速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特别是在收购、兼并、重组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认真检讨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以刮骨疗毒的勇气革除积弊”,“稳定华润、改革华润、创新华润、发展华润”。
反思最系统、最深刻的当属财务系统。
6月30日,集团召开财务经理人会议,傅育宁发表题为《加强财务管控 守住合规防线》讲话,用2700字“敲打”CFO,“一个管理先进的企业,各项决策都应该能透明、公开地反映在信息系统里,在这样的系统里,不至于出现CFO没有表达意见的渠道,或者CFO表示了不同意见,最后也没有决策记录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傅育宁重点谈了制度执行问题,“华润本身不缺制度,在华润的多个管理领域,制度建设都取得了靓丽的成绩,但偏偏在执行制度的文化上有缺失,对违反制度的人往往网开一面”。
最新一期《华润》杂志的封面专题是,筑造财务合规新防线,数位在职财务工作者发表文章,谈制度执行问题。
“战略再美轮美奂,文化再博大精深,制度再完备精细,都不如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件一件、日积月累地执行。”华润银行财务总监吴丹的文章颇具代表性,“作为华润人,作为财务人,我们能够做的,必须做的,也是执行、执行、再执行,共同将‘执行’进行到底。”
不仅有反思,还有行动。8月14日,华润集团董事办发布公告,集团成立监察部,“是负责企业监督监察的专门机构,是对廉洁、守正、效能、合规情况进行监察的部门。集团‘审计监察部’更名为‘审计部’,其效能监察职能并入监察部”。
与此同时,华润内部的具体职能目前也在进行各类业务整顿。华润信托财务管理部明确、强化固有资金投资活动的投前审批、投后评价及主动处置的流程与管控;集团审计部闵清提出健全财务管控体系、实现CFO双向汇报等一系列建议。
新旧交替,人事变动在所难免,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华润医疗CEO张海鹏的离职。
张海鹏还是一位作家,笔名冯唐,在华润,被称为前董事长宋林的“左右手”。资料显示,华润医疗成立于2011年10月19日,为华润集团直接领导的一级利润中心。5月10日,傅育宁曾到华润医疗总部调研,从当时华润医疗公布的照片看,张海鹏参加了此次汇报。当时,傅育宁对于华润医疗的产业选择和定位、华润医疗“四化+一化”的管理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两个月后,因为“想多陪陪家人、写写书”,张海鹏挂帆而去。
更多的人事变动,还是由宋林在另外一个空间一手“策划”着。
宋林自保开“调令”
事实证明,所谓“成功粉碎居心不良人的阴谋诡计”,只是一句壮胆的话,宋林也并没有领情
自4月17日18时30分,中纪委公布华润公司前董事长宋林“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截至9月2日,先后有6位华润高管被带走协助调查,其中,3位是华润电力的重臣,1位参与过华润电力的并购事宜。不出意外,中纪委截至目前调查的重点正是“华润电力百亿并购山西金业集团(下称“山西金业”)业务”。
宋林“进去”后仅7天,华润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华润金融”)CEO吴丁接受组织调查,“华润金融旗下华润深国投信托有限公司与山西金业存在高达20亿元的不同寻常的股权质押融资关系”。
宋林“进去”30天,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港中旅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王帅廷涉嫌在华润集团工作期间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王帅廷堪称华润电力元老级人物。
1994年,王帅廷时任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当年,正值电力体制改革,华润集团作为外资参股35%成立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徐州电厂。徐州市政府推荐王帅廷出任总经理,“华润和北京方面的股东都不同意,要求徐州市重新推荐。徐州市委书记、市长分头去北京和香港做工作,4个月后才说服股东接受这个笔杆子”,稍显尴尬的是,“董事会之后吃饭,王帅廷这个总经理没有被安排上主桌”。
进入华润集团后,几经磨合,王帅廷成绩斐然,随后主导了华润电力的一系列并购,《国企》杂志曾在介绍王帅廷的成绩时说,“现在华润电力的经理人,50%来自徐州”。
8月26日,华润电力发布公告称,公司执行董事及总裁王玉军被立案调查。资料显示,王玉军“在加入华润电力前,曾在徐州多座发电厂担任管理职位”,2000年11月至2006年3月,任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
至于6月底被带走的华润集团协同办主任张春,华润电力收购山西金业资产时,正担任华润电力发展部总经理,“是宋林一手提拔上来的”。
2013年7月,宋林被举报时,张春曾在《华润》杂志上撰文,“华润经受负面舆情攻击的时候,40余万华润人并没有被吓倒……公司不但没有出现任何危机,反而成功粉碎了某些居心不良之人的阴谋诡计,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业绩。”2013年底,张春获得华润集团“董事长奖”。
29年一个大“漏招”
宋林的29年,侍从六任董事长,从实习生做起,部门经理、集团经理,一路升迁,直至集团董事长,最终站在44万人之上
如今,《华润》杂志网站上已经撤下张春所有的署名文章,包括《一个“插班生”眼中的华润》、《价值观:一个企业的基因》、《9600,从管理规模到利用规模的转变》等,而原先的董事长专栏也已变为傅博士观点,至于宋林4月16日发表在华润官网的个人声明早已了无痕迹。
除了那份被调查公告,华润官网已难寻宋林痕迹,但是在香港华润大厦以及大厦前的香港湾道花园里,宋林主事痕迹一时还难以抹去。而在宋林的人生记忆中,华润也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自1985年进入集团实习,51岁的宋林在华润摸爬滚打了29年,侍从六任董事长,从实习生做起,部门经理、集团经理,一路升迁,直至集团董事长,特别是在华润集团由贸易服务型公司向多元化实业型企业转型路上,始终是并购急先锋。
1996年,华润集团开始全线结束贸易业务,转向实业化发展,“从卖布到织布,从卖钢铁到炼铁”,1998年传统贸易业务基本结束。这一年,宁高宁出任华润集团总经理,着手开发6S战略管理体系,华润集团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宋林出任华润集团企业发展部总经理,开始接触并购和投资,“有83个项目,一天看明白一个,也要用掉两个多月的时间”。
2009年出版的《华润70年》详细介绍了6S管理体系:包括利润中心编码制定、报表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业务评价体系、审计体系、经理人考核体系等六部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财务管理体系,从财权上着手,形成一个高效、多元的管理体系,简便实用”。当时,华润集团处于快速并购期,“这样一种制度的建立,更有效地汇聚了大量资金,使得资金高度的集中化,从而更有竞争力地去收购和吸纳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来加入到这个集团中去”。
2001年华润集团提出了用6至8年“再造一个华润”的战略目标,2005年目标提前实现。这一年,宋林出任集团总经理,“一人之下,44万人之上”。任职期间,在并购投资上,不乏经典案例。
“一个戴眼镜、身高1.83米、体格魁梧的中年人独自驾车从香港出发,沿西江向广西驶去,一路上,所停之处仅限于石灰石选矿站、水泥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找管理者、员工仔细了解关于水泥生意各个环节的问题”。2008年,《国企》杂志采访华润集团十余位高管,试图还原一个华润十年成长故事,谈及宋林,重点谈了水泥收购,“之后几年里,华润水泥近乎神奇的变化让香港资本市场瞠目结舌:2006年,用4亿多港元私有化退市,经过3年改造,2009年重新上市融资60多亿港元。此事很快被选入哈佛商业案例。”
2008年4月,在进入集团25年后,宋林成为集团董事长。此时的华润集团已是在港最大央企,集团下辖七大业务板块:零售业、电力、水泥、燃气、地产、医药及金融。
而华润电力也已“成熟老道”,能源布局已逐步完成,不再是宋林的发力点,但是偏偏在这个领域的一桩转让过程离奇、资产定价虚高的收购,成为了宋林的人生滑铁卢。一个并购高手为何要做这样一笔有明显漏洞的收购呢?是私欲过大?还是另有原因?
黑色的煤难“永生”
还原那场交易的所有技术细节并不难,最难的是,目前无法得知,到底是谁扣动了那场交易的扳机
还原那场交易的所有技术细节并不难,最难的是,目前无法得知,到底是谁扣动了那场交易的扳机。
2009年,山西省又一次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此次整改,主旋律是“国进民退”,华润电力自然不会缺位。
当年6月,华润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润煤业”)与邢利斌的企业、山西联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联盛投资”)共同出资设立了资本达38亿元的华润联盛。闫国平任董事长。
资料显示,闫国平入职华润之前,曾分别担任山西汾阳市市长和吕梁市柳林县县长。正是在闫担任吕梁县长期间,邢利斌花费8000万现金,买下兴无煤矿的全部股权,一跃成为柳林首富。闫国平是宋林与邢质斌的重要“媒人”,自此,三方成为“民企-官-央企”的铁三角,华润联盛在山西石楼、中阳等地,先后拿下十余个煤矿。
华润集团、与山西金业的“联姻”发生在2010年2月,此次“联姻”模式和前一次类似,只是“媒人”换成了邢利斌本人。
资料显示,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电力通过华润联盛与山西金业签订企业重组协议。华润联盛、中信信托、金业集团分别以49%、31%、20%的比例出资共同组建“太原华润煤业有限公司”(下称“太原华润”)。同年5月,太原华润以117亿元权益整体作价,接手金业集团旗下由煤矿、焦化厂等10个实体组成的“资产包”。根据媒体披露,在华润电力接盘山西金业的“资产包”之前,山西金业曾经找到过买家,并决定将资产包以52亿元的价格卖给对方,未果。之后,华润电力接手。
正是这次资产包的转让,成为引爆华润腐败案的导火索。几乎从交易结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人举报,只是当时被质疑的对象是山西金业董事长张新明。直至2013年7月17日,《参考消息》首席记者王文志实名举报宋林,一场席卷华润集团数位高管的贪腐案就此拉开帷幕。
整体上市求“机缘”
2010年,宋林对集团连抛13问,每问有雄心,每问也有见地,却唯独没有对自己问一问
煤,只是宋林众多收购中的一个种类,若非此次“机缘”,也许早被他抛之脑后。
2010年4月7日,在华润集团的务虚会上,宋林对集团的未来抛出13个问号,其中,前五个问号与当下国企改革方向息息相关:集团核心业务地产、电力、啤酒、水泥、燃气、医药、金融能否克服组织成长过程中的衰老现象?寄予厚望的医药业务和金融平台,能否成为华润未来腾飞的驱动器?从其他利润中心来看,他们如何通过检讨自己过去的经验教训找到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5年后,现在的这些业务单元还都会存在吗?从集团本身来看,我们如何才能推动整个集团往前走?
资料显示,华润集团在香港拥有5家上市公司,在内地拥有6家上市公司。旗下“蓝筹三杰”,华润创业、华润电力、华润置地位列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8年履任董事长后,宋林最牵挂的是,医药业务和金融平台,最大的雄心是,华润集团实现整体上市。
关于整体上市,宋林在公开场合会偶尔提及。2010年1月21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证券信托基金投资产品将是集团未来的核心业务之一。华润金融控股拟于未来三至五年上市,届时华润集团可实现整体上市目标”。
今年以来,因为中信集团注资中信泰富,实现整体上市,让市场对此话题兴趣倍增。2014年3月29,《香港经济日报》发文称,自中信集团拟向中信泰富注入资产,实现在港整体上市后,市场憧憬更多央企效法,以落实”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国策,当中华润集团系备受憧憬。
中信发布整体上市消息是在2014年4月中旬。而在3月份的时候,华润内刊就策划了一期“央企改革启示录”专题,集团高管在此中各抒己见。华润集团总会计师兼财务部总经理魏斌在《发挥混合所有制的“鲇鱼”效应》一文中指出,发展混合所有制对于华润而言尽管并非“新命题”,但在进一步利用以及放大自身的“鲇鱼”效应上还应“大有所为”,“在集团整体层面,通过引入财务投资者(包括整体上市)的方式实现持股主体多元化”。
市场目前议论最多的是华润医药的整体上市问题。宋林在2011年的亚洲金融论坛上放言,华润医药计划在一至两年内赴港上市。记者查阅相关的公开资料发现,目前,在国药、上药、华润这医药三巨头中,只有华润一家尚未在H股上市。而如今,三年时间已过,华润方面仍未实现医药资产赴港上市。
华润系涉足医疗领域已有逾10年之久,但长期以来其旗下的企业业务互有重叠,直至2011年联合北药集团打造出“央企医药平台”后,华润医药的格局才初步呈现。当时,有券商的研究报告称,华润医药系数家上市公司定位逐步清晰:东阿阿胶作为中药滋补保健品整合平台,华润三九作为OTC(非处方药)及中药处方药整合平台,华润双鹤作为化学药整合平台,华润医药商业作为医药商业整合平台,华润万东作为医疗器械整合平台。
经过过去几年的并购和整合,华润医药成为华润集团第二大产业。2014年1月8日,华润集团总会计师魏斌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2013年华润医药板块营业额和总资产双双超千亿元,净利润在50亿-60亿元之间,成为华润集团营业额第二大产业,“是华润七大产业中增长最快和回报率最高的产业板块”。
魏斌当时透露,“按照这样的战略规划,华润医药旗下的OTC及中药业务迟早会放进华润三九,如紫竹药业,化学药放进华润双鹤,如赛科药业。紫竹药业和赛科药业每年的利润都有2个亿,是非常优质的企业。”
华润三九自去年开始,欲加快停牌重组,吊诡的是,华润三九的重组与宋林被举报之间似有某种联系。
2013年6月3日,三九停牌筹划重大重组,当时外界纷纷猜测华润将把紫竹药业注入到三九之中。然而重组方案还未公布,2013年7月17日时,王文志就第一次向中纪委举报宋林。这次举报直接导致了华润三九的重组失败,失败理由是“行业、政策和市场变化超出各方预期”。
2014年4月8日,华润三九、华润双鹤双双停牌,根据市场预期,极有可能是紫竹药业并入华润三九,华润赛科并入华润双鹤。一周之后,王文志第二次通过公开渠道举报宋林。三九称由于“近期内外部情况发生的变化”,重组之梦又一次碎裂。
5月5日,华润双鹤、华润三九双双发布公告,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并在未来3个月内不再筹划上述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6月2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12年华润审计报告中,华润医药、华润金融控股均被点名批评。
这一切会戛然而止吗?
在港央企的“姿势”
三家最大的在港央企资产总和超1.7万亿港元,体量惊人,能量亦惊人,如何设置底线和高压线,仍然棘手
在追溯国企高管或官员贪污起源时,最常见的解释是,视其为“少数派君主”,抑或是强势的“独裁者”,为满足私欲或朋友圈利益,驱使下属或同僚结党营私,但是这种模式却无法很好解释宋林贪腐案。
作为在港企业,无论是企业内部制度,还是外部监管环境,均相当完善、严苛。除了6S管理体系,华润集团还有一项条例广为人称颂——《华润十戒》,“早在1990年代初内地还不知公司治理结构为何物的时候就出台了”,是华润经理人不可逾越的“底线”和“高压线”。2013年底,华润集团进行修订,2014年3月20日,新版《华润十戒》正式发布。
《香港中资企业》作者、曾在香港中资企业工作的郭国灿认为,宋林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他指出,研究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要将个别性和普遍性结合起来,(高层)个别案例应用党纪道德去约束,而非企业制度。
傅育宁认为,“制度执行不力”是几大高管出问题的重要原因。但是有一点不容忽略,华润集团虽然身在香港,但作为央企,高管的任命,特别是“一把手”的任命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被委任者除了源于基层由下至上层层提拔外,更有一部分人是从政府直接向央企输送,即跨界高管。这一点,不仅是华润集团,数公里外的招商局集团以及港中旅集团一样如此。
自内地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的央企越来越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商业群体。在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13家实业类央企中,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和港中旅集团分列第49、50与51位。数据显示,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港中旅集团三家在港央企,资产总和达到17844亿港元,相当于香港一年GDP的87%,超过了葡萄牙和爱尔兰一年的GDP。其中,华润集团的总资产达11337亿港元,是香港首富李嘉诚名下资产的4倍。如何让他们的经营彻底去行政化,恐怕也是未来央企改革需要考量的一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