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房产

一家领军房企坚守20年的初心:公益扛肩 砥砺前行

人民网 伍振国
2017年09月30日10:10 | 来源:人民网-房产频道
小字号

被帮扶的贫困村粤北树山罗屋村民自发在宗祠门口悬挂的感谢条幅,上面写着“感谢党 感谢政府 感谢碧桂园”。(人民网 伍振国/摄)

25年前,彼时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碧桂园”在广东佛山顺德成立。创始人杨国强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地泥瓦匠,他出身贫寒,“在18岁之前都没有穿过鞋”。

25年后,碧桂园集团(2007.HK 以下简称碧桂园)成为一家年销售额将达5000亿元,拥有十余万员工的房地产业“航空母舰”,也是一家创下中国乃至全球房地产企业发展速度新纪录的企业。

在业内,登顶行业第一的都会被冠以“宇宙最大房企”的绰号。拥有这个绰号多年的,是刚被碧桂园超越并甩在身后的另一家企业万科。

“碧桂园速度”、“碧桂园神话”是公众用来称赞快速发展的碧桂园频率最高的溢美之词。

除了企业规模发展壮大成为行业第一以外,最让杨国强所牵肠挂肚的,是其20多年来不断投入心血和精力的慈善事业。创办各类学校、精准帮扶贫困山村、资助大学生、灾后援建等各类公益慈善的一线,都有碧桂园和杨国强忙碌的身影。

“爱心、慈善”已经成为碧桂园重要的企业文化基因。这份基因伴随、助推、反哺碧桂园的发展,成为碧桂园人骄傲、自豪以及进取的所在。

在同行看来,近几年的碧桂园凶狠而迅猛,他们所创下的多项纪录正在一次次刷新行业新高,发展速度一次次让竞争对手感到不安,甚至窒息。

但始终自诩为一个农民的杨国强,其在慈善和公益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却又呈现出了他和碧桂园让人动容、温情的另一面。

用知识改写的贫穷命运

在杨国强和碧桂园的善举之下,很多原本穷困潦倒的命运,被改写了。

广东顺德东北片区的北滘镇,是碧桂园集团的总部所在地。这个小镇,也因为诞生了碧桂园和美的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而声名大噪。

距离那座周身长满标志性绿植的碧桂园总部大楼数百米之遥,是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及其女儿杨惠妍共同捐资创办的国华纪念中学。

2002年9月,该校正式创办成立,定位为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面向全国范围招收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困学生的民办中学。15年前,国华纪念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民办类高中。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15年后,该校的“唯一性”定位仍然没能被打破。

碧桂园集团总裁助理、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罗劲荣回忆起国华纪念中学创办之初时,仍不胜唏嘘。他告诉人民网记者,学校的工作人员当时下到部分省市和地区招生时,被误认为是“骗子学校”,拒绝设考点、被轰出来是家常便饭。

尽管是纯免费的慈善学校,那时候的国华纪念中学,一度招不满学生。

据该校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结束的高考中,该校共有177名学生参加,其中考取北大、清华两所重点院校的学生8人,录取率5%;有137名学生考入“985”类高校,录取率高达77.74%;该校2017届毕业高考生中,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6.6%,本科上线率更是保持了多年来的100%。

国华纪念中学在校园显眼位置展示了学校参加高考13年来的高考升学统计。(人民网 伍振国/摄)

该校参加高考的13年来,本科上线率、重点本科上线率均维持在高位。

15年后,国华纪念中学的老师们说,当年的苦恼是社会不认可,招不满学生。而现在,每到开学季前的新生夏令营,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甄别和劝退混在贫困生中的非贫困生。

“最夸张的时候,200名参加新生夏令营的学生中有50名学生是‘冒牌贫困生’。”

今年,国华纪念中学第一届毕业生中的最高学历者已经博士毕业。国华纪念中学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15年来,该校已培养出博士73人,硕士700多人。杨国强曾承诺,从国华纪念中学考出去的学生,会继续担负他们一生深造的费用,“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读到哪级就管到哪级”。

15载光阴的辛勤培育,终得桃李满天下。

国华纪念中学校长季德华告诉记者,他的学生们现在大都走上部队、医院、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各单位重要的工作岗位。

校长季德华讲解学校情况。(人民网 伍振国/摄)

季德华告诉记者,杨国强并没有要求他所管理下的学校有具体多高的升学率,但是要求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尤其要求注重对学生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的教育。

现在,这些孩子从当年一名名即将辍学的贫寒学子,终于学成归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罗劲荣说,国华毕业生中“国防生多、党员多,分配工作的时候主动要求去战斗的最前线”。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孩子都很感谢改写他们命运的“杨叔叔”、“杨爸爸”,更感恩这个社会。

教育扶贫阻断代际贫困

把杨国强亲切地称为“杨叔叔”的,并不止国华纪念中学的孩子们。

在距离碧桂园总部120公里外的广东清远,另一所由国强公益基金会2013年捐资创立的学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今年已经步入第4个发展年头。

碧桂园职业学院和国华纪念中学所不同的是,该校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相同的是,两所学校都是由杨国强、杨惠妍的公益基金会出资创办,都属纯慈善性质的学校。

据悉,该校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招生规模约3500人,总捐资建设资金高达4.5亿元。自2014年9月,该校迎来第一批学生,目前已招收贫困学子1019名。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不仅学费、住宿费全免,学校还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校园一景。(人民网 伍振国/摄)

今年7月,首届毕业生共290名学生顺利毕业。罗劲荣告诉记者,290名毕业生中,除了一名学生“立志在家创办电商企业外”,其余289名学生顺利实现了就业。

其中,有11名学生毕业时获得了用人单位提供的月薪高达万元的岗位。这对于民办大专毕业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获得的薪资水平。这批学生的待遇,也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党委书记、副校长许从进告诉人民网记者,碧桂园职业学院除了慈善办学外,特别要求学校注重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从大二开始,该校学生就开始走上企业所提供的各类工作岗位。

据了解,碧桂园职业学院建立了针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实训系统。通过时长半年的基本实习工作,就能达到技能娴熟的工作标准。

该校教务负责人透露,学院要求所有的学生第二年要上见习管理岗,并且要求见习单位工作导师一人带的学生人数不能超过3个。为了保障领班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学校还为学生岗位量身制定了详细的专业能力培养方案。

究竟有多细?一个工作岗位涵盖8个具体方案。

这些工作岗位针对学生的专业而设立,比如酒店管理中前台、客房、餐饮等岗位都有不同。此外,学校的方案还会根据新的需求进行调整,以实现“与时俱进”。比如有的酒店要成立康养部,学院相关负责的学科讲师就要为见习学生提供全新的工作实践目标和方案。

该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对学生要求颇为严格。记者在该校现场考察期间所见,校园干净、整洁,教学设施配套齐全,学生有礼大方,不卑不亢。

管理企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与国华纪念中学一样,杨国强依然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这些自己资助的贫困学子。

该校造价系学生周金龙告诉记者,在学校里老师要求他们锻炼好坚强的意志,学好做人的道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

周金龙说,跟他们座谈的“杨叔叔”很坚持很固执,如果他要做成一件事情就会不惜代价去做。“我喜欢杨叔叔不放弃的精神,他是我的偶像。”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杨国强确实是固执的。过去4年来,他的提案与所在的房地产业没有半个字的关系。

2017年全国两会,杨国强提交《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助力扶贫攻坚的提案》。这是他连续4年围绕教育扶贫这一主题进行提议。

杨国强的好友和下属,把他过去4年来所提交关于职业教育的提案称为“四年磨一‘谏’”。

在杨国强看来,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转型时期,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职业教育大有用武之地。他认为,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在扶贫攻坚战迎来关键的最后几年,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扶贫的治本之计是可行的。

杨国强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坚持投入和大胆实践,终于得到了回报。289名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中,这些专业人才走上了建筑工程技术、物业管理、工程造价、酒店管理、扶贫等对口专业的各类岗位。

这些出身贫寒的学生,用自己在碧桂园职业学院所学到的真才实学,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改善自己和家境,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在碧桂园社会责任部,杨国强提出扶贫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需要教给帮扶对象以技能。在碧桂园职业学院之前,曾成立针对不同群体的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农民工上岗技能培训等多次尝试,帮助他们掌握谋生致富的手艺。

贫困山区村民祠堂边的感谢条幅

驱车从市区前往广东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的这一路上,大段大段破烂整修中的村级公路让汽车不停颠簸。因为距离远时间长,车里乘客直被颠得头皮发麻,全身酸痛。

车窗外,9月末的粤北山区仍是一片生机盎然,各类农作物郁郁葱葱,稻田里的水稻在高温余热中开始灌浆,呈现饱满状的谷穗大都弯下了腰枝。

抵达目的地树山村,首先呈现在外来者眼前的是气派、整齐的新式别墅洋楼,健身器材、园林景观、运动场地、村民活动中心一应俱全。居民区和农具区、禽畜养殖区分区而划,恍惚间让人竟有置身异国小镇的错觉。

焕然一新的西牛镇树山村,该村是碧桂园定点帮扶贫困村之一。(人民网 伍振国/摄)

9月正值当地特色的竹笋收获期,村民正趁着正午最强的日照晾晒煮熟、切好片的笋干。这种味道鲜美的笋干出口日本畅销台湾地区,是当地村民的一项可观收入。泥土芳香混着笋干散发出来的味道,构成了树山村别样的秋收图景。

这是7年后的树山村。

7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破败、贫穷、落后的粤北山村,地少山多人也多。

2010年,碧桂园响应广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指示精神,集团捐赠2亿元参与定点贫困村的帮扶工作。

经实地考察,最终从8个省级贫困村中挑选了最贫穷的西牛镇树山村进行定点帮扶。“当时来看,都震惊了,真是不帮不行。”

碧桂园扶贫干部回想起当年刚来驻村的时候,依然很感慨。“村民根本不相信扶贫工作,所谓扶贫干部就是‘骗子’。天上没有会掉馅饼这样的好事”。

为此,部分村民还放狗咬屡次上门做思想工作的扶贫干部。“2010年以前的树山村很少有外来人口。”

贫穷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落后封闭的思想观念。为了打破村民们的顾虑,坚持不懈的驻村干部和当地基层干部一起,一点一点做工作力求改变。

绿色苗圃种植产业扶贫模式首先从合作社开始,打消村民的顾虑。(人民网 伍振国/摄)

比如碧桂园最早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这样简单易懂的模式,发动村民因地制宜将碧桂园和树山村的优势结合起来。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树山发展绿色苗圃种植产业,并成立示范基地,而碧桂园则是出钱、出人、出技术,帮助村民的角色。前期,碧桂园还需要按照市场价格或者保底价格对村民的苗圃进行回购。

碧桂园扶贫干部告诉村民,只要勤劳肯干就一定能致富。

“树山不负有心人。”驻村后的第一年,大胆参与种植的农户当年就实现了6-8万元的收入,基本脱离了贫困。

现驻树山村扶贫干部张飞腾,是碧桂园职业学院刚毕业的2017届毕业生。他在苗圃基地前跟记者掰着手指头算账:一株苗成本价12-13元,售价在15-20元。1亩地能种1000棵左右,以3个月到1年的种植时间计算,亩地毛利在7000-10000元之间。

扶贫干部许飞腾毕业于碧桂园职业学院,他是新一任驻村扶贫干部,他身后是苗圃种植基地。(人民网 伍振国/摄)

2010年之前,村里男丁一年人均收入也不过2000元。看到最初尝试种植的160多户村民尝到甜头,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种植苗圃,种植数量发展到350余户。

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博士杨洋,是碧桂园“未来领袖人才计划(碧桂园2013年发起的一项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人才招聘计划)”招揽来的高材生。身材娇小的杨洋已经在树山村驻扎数月,她要和张飞腾一起,在年底前将碧桂园树山扶贫模式研究总结好。

根据碧桂园下一步的扶贫工作计划,将在广东、广西、贵州等多个贫困村继续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成功的树山绿色产业扶贫模式无疑具有推广、复制的必要。碧桂园管理层调动高薪挖来的洋博士来研究和总结扶贫经验,其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决心和毅力可见一斑。

杨洋告诉记者,现在树山村村民苗圃种植大户的年均收入在20万元以上。树山村人均收入也已经位居清远前列。树山模式曾吸引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两次到场视察,并在多个场合介绍和推广碧桂园的扶贫模式。

杨洋说,碧桂园扶贫注重“授人以渔”,带领村民上路后,会将脱贫致富的技巧和门路都交给村民自己掌控。她举例,苗圃种植产业头年会采用帮市场:帮种植,帮推销。第二年以后会实行“带市场”、“推市场”的策略,提供种植技术和销路支持后,就要求村民自产自销,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掌握技能。

树山村产业扶贫模式,成了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杨洋博士的新研究课题。(人民网 伍振国/摄)

除了产业扶贫以外,碧桂园在树山还开展住房改造,分三期工程共建新房385户,采取政府补助、企业帮扶、农民自筹的方式改善居住条件。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一套两层半110平方米的框架结构别墅造价在10万元左右,除去政府补助和碧桂园帮扶后,村民只需要自筹3.5万元即可搬进新家。

此外,碧桂园还对村内所有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网络等工程进行综合改造和治理。

通过政府、驻村干部和村民多年来的努力,现今的树山村已经完全焕发了新的模样。

驻村干部们的精诚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正一点一点打开封闭的树山村人的内心。“过去放狗咬,现在见面亲如一家人”。

杨洋说,在树山的这些日子里,尽管条件艰苦,但这里已经不像是在工作,而是像在家一样。此前,村民甚至还自发为早期驻村的未婚扶贫干部张罗了隆重的山村风俗婚礼。

在树山罗屋,村民自发在新建的宗族祠堂最显眼位置悬挂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碧桂园”的大红条幅。

入住新居的树山村民在镜头前乐开了花,一边小朋友一心扑在手机游戏上。(人民网 伍振国/摄)

树山村村长邱琅彪告诉人民网记者,村民富起来后最大的改变,就是村民思想意识的巨大提升,“村民的卫生习惯变了,过去垃圾随地倒,你看现在村里很少能看到垃圾。”邱琅彪笑着说,还有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变。

“以前村民看到我们干部来,都是躲着走。你看看现在,村民看到我们都是笑脸相迎,会主动过来搭话开玩笑。”变化后的树山村,让这位皮肤晒得黝黑的村干部非常欣慰。

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树山村,碧桂园帮扶过后的花都梯面镇等贫困村,也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树山村罗屋一户居民贴在门厅上的对联。(人民网 伍振国/摄)

后记

从1997年杨国强拿出100万元第一次“秘密”捐助贫困大学生开始,他的公益之路至今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在他一手创办的碧桂园快速发展的同时,杨国强在公益和慈善的路上,也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从拿出当时一半身家捐建国华纪念中学,到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帮扶四川贫困县,再到精准扶贫树山村、花都梯面镇等贫困村,以及再次捐巨资建立碧桂园职业学院,杨国强和碧桂园一直勇于担当、甘愿奉献。

杨国强治理下的碧桂园的企业理念,是希望因为这家企业的存在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在他和企业十余万员工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贫困者的命运正得以改写,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贫苦人家出身的杨国强,对于贫穷所带来的绝望有更深刻的感触。他始终信奉“用知识改变命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浅显的道理,始终坚持用慈善义举改变社会。

众多原本因穷困而绝望的人生与命运,因为杨国强和碧桂园多年来搭建的公益慈善纽带得到了改写,他们的人生也从此与众不同。

(责编:伍振国、孙红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