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离世 学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邵逸夫辞世 之 慈善
“我们心中,提到邵逸夫,可能不会讲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但一定会讲到他的慈善。”香港人对邵逸夫的人生这样注解。
在中国,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则常常可以找到共同点——他们曾就读的某所小学、中学或者高校里有一座“逸夫楼”。
1月7日凌晨,行星陨落,“慈善”不息。
曾以“悭吝”形象示人
慈善与吝啬,曾是邵逸夫人生硬币的两面。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50万港元,为其兴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后又为校舍捐赠了100万港元。
这是邵逸夫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此前,他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设立了邵氏基金。
慈善之路的开启为他带来了殊荣:1977年,邵逸夫被英国女皇册封为皇家爵士。
而在早年间,邵逸夫的“悭吝”在香港电影界常有风评。
他曾拒绝剧务去外边花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才1毛钱。
后来的“李小龙争夺战”,让这一名声传播更广:当时李小龙返港发展,被邵氏电影要求以低薪演配角。
邵逸夫的“悭吝人”形象,不难理解:他从青年时代起离开宁波,和哥哥奔跑在南洋丛林里,搞流动放映车。“挨过苦”的他对金钱的态度很保守。
邵逸夫为什么后来热心慈善?有多个版本。传早年间一家香港老人院向已是富豪的邵逸夫请求捐赠,他寄过去一张支票。数额无从考证,大概是100港元或是500港元。对方将这笔捐赠原封不动地退回,让邵逸夫颇受震动。
也有说法称,邵逸夫三哥邵山客的去世,让他明白人死后也带不走生前财富,坚定慈善的决心。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