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

邵逸夫离世 学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朱柳笛 贾鹏 许路阳

“我们心中,提到邵逸夫,可能不会讲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但一定会讲到他的慈善。随后,忻正大注意到邵逸夫慈善脉络的变化,捐赠逐渐转移到了基础教育、医院和赈灾,逸夫楼遍布全国。
2014年01月08日08:10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学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邵逸夫离世 学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邵逸夫离世 学子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邵逸夫辞世 之 慈善

  “我们心中,提到邵逸夫,可能不会讲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但一定会讲到他的慈善。”香港人对邵逸夫的人生这样注解。

  在中国,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则常常可以找到共同点——他们曾就读的某所小学、中学或者高校里有一座“逸夫楼”。

  1月7日凌晨,行星陨落,“慈善”不息。

  曾以“悭吝”形象示人

  慈善与吝啬,曾是邵逸夫人生硬币的两面。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50万港元,为其兴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后又为校舍捐赠了100万港元。

  这是邵逸夫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此前,他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设立了邵氏基金。

  慈善之路的开启为他带来了殊荣:1977年,邵逸夫被英国女皇册封为皇家爵士。

  而在早年间,邵逸夫的“悭吝”在香港电影界常有风评。

  他曾拒绝剧务去外边花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才1毛钱。

  后来的“李小龙争夺战”,让这一名声传播更广:当时李小龙返港发展,被邵氏电影要求以低薪演配角。

  邵逸夫的“悭吝人”形象,不难理解:他从青年时代起离开宁波,和哥哥奔跑在南洋丛林里,搞流动放映车。“挨过苦”的他对金钱的态度很保守。

  邵逸夫为什么后来热心慈善?有多个版本。传早年间一家香港老人院向已是富豪的邵逸夫请求捐赠,他寄过去一张支票。数额无从考证,大概是100港元或是500港元。对方将这笔捐赠原封不动地退回,让邵逸夫颇受震动。

  也有说法称,邵逸夫三哥邵山客的去世,让他明白人死后也带不走生前财富,坚定慈善的决心。

下一页
(责编:唐沰、孙红丽)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