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于到了。
这一年,总有一些人牵绊着我们的目光,在冬日里撩拨起我们的心弦。保障房里的大姐,新家是否住得惯,年边花销大,租金能不能承担?外出打工的兄弟,明年还出去吗,家中老小谁来照应?村里的空巢老汉,子女不在身边,如何打发每日的光阴?
带着疑问,带着关切,记者推开农村幸福院的大门,拜访保障房小区的住户,走进返乡农民工家里……听听小家庭的民生故事,描绘大家庭的民生蓝图。
——编者
贵州遵义外出务工家庭
年后打工不离乡
郝迎灿 支 薇
冬日暖阳和煦,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上坪村的田志加老汉终于能够闲下来,在儿子的新房前晒晒太阳,抽袋旱烟。
老汉过年就72岁高龄了,老伴去得早,2003年起随儿子儿媳到温州打工,一待就是10年。“这两层房子是2010年起的,但没钱装修,赚点钱就回来修修补补,现在几扇窗户还没弄好。”他说。
“是3层,上面还有一层很矮很矮的阁楼。”11岁的孙女田庆雪纠正爷爷。
“家里两个娃,小两口边带孩子边打工,遭了不少罪。”老人和儿子儿媳在同一家锁具厂干活,订单多的时候从早上6点半一直忙到晚上10点钟,一天干上十四五个钟头是常事。
问起收入,老人直摇头,“我在里边打锁头、串锁条,一天能串三四百条。一条一毛三分钱,你算算一月能赚多少钱?”老人伸出手来,一双手生满冻疮,皮肤皲裂僵硬,“这都是被钢丝勒的。”
儿子和儿媳稍好,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厂里虽给解决了一间宿舍,但一家人的生活费还是要花去一人的工资。
“宿舍条件怎么样,住得开吗?”
“很不好,只有这么大!”田庆雪说着用手比划出一个大圆圈,把爷爷逗得哈哈大笑。
儿媳朱志英忧心的还是两个孩子。儿子已上初一,去年回到了家里跟着外婆住。女儿马上也要读初中了,到时候也回老家。“如果在温州读初中的话要收6000块钱的借读费,两个人就是一万二。”朱志英说。
田志加老人上了年纪,腰椎不好,走路要弓着腰,“年后我就不出去了,出去也是拖累他们。”老人指指儿媳。
“那你还出去吗?”记者问朱志英。
“说不清楚,出去放心不下孩子,不出去又找不到赚钱的活路。”朱志英蹙了下眉头。
“有没有想过自己搞点小生意?镇里现在提供8万块的小额低息贷款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一旁的团泽镇纪委书记陈开宇接过了话茬儿。看到朱志英还在犹豫,他接着说,“区里的产业园区也在招工,可以先参加3个月的免费培训,包吃包住。”
朱志英来了兴致,有点动心,“这么好,到哪里报名?”
“就在镇里人社中心,18岁到45岁都可以,改天你到镇里来找我。”陈开宇跟她保证。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