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院变宾馆,为何不能变养老院?
对于“疗养院变宾馆”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认为并不可取。
“如果当初设计时,是疗养院这种公共服务性设施,还是应该回归本身的定位和功能,与周边的养老服务结合,不应该作为商业用途发展。”杜鹏说。
那么,疗养院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能改成商务馆所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唐钧表示,理论上,疗养院是社会福利用地,但现有法律法规并未明确这一点,也无相关规定限制其改成商业用途。
陆杰华表示,疗养院是过去计划经济的一种模式,基本是为体制内人员设计的,不仅是离退休人员,也是在职人员的活动场所。“疗养院无论是变成养老院还是酒店,都涉及到改制的问题。否则,就是没有资质、不合理地运行。”
记者注意到,公立养老院需要到民政部门注册,而营业型酒店则需到工商部门注册。
“如果转为商业用途的疗养院已经转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合理的。”陆杰华说,“比如北京邮电会议中心,就临近高校区,有住宿需求的人不少。”
但事实上,在记者了解到的4家改为会议中心或宾馆的疗养院中,只有两家进行了工商注册。
北京市工商局网站公开资料显示,北京邮电会议中心、北京景明园宾馆(原北京市公安局疗养院)进行了工商注册,经济性质是全民所有制。北京铁路职工培训中心和北京石油阳光会议中心则没有查询到相关注册信息。
对此,陆杰华表示:“如果还是体制内的单位,面向社会的话,则会遇到无人监管的问题。整个收入利益如何分配,也是一个问题。”
“一床难求”困境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的老龄化正被称为“跑步前进”。
2013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这份《报告》说,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突破两亿大关,老龄化水平达到14.8%。
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养老设施缺口巨大,已成为未来我国发展的一大隐患。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阎青春在论文《试析养老机构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及原则性建议》中表示,目前国际社会机构养老通行的一般规律,是“养老床位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左右”。
而根据已公布的数据计算,截至2011年年底,北京市的机构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9%,即北京每百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仅2.9张。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