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中村火灾频发,消防官兵扑火忙 邓勃 杨锐荣 摄(资料图片)
广州城中村火灾频发,消防官兵扑火忙 邓勃 杨锐荣 摄(资料图片)
广州城中村火灾频发,消防官兵扑火忙 邓勃 杨锐荣 摄(资料图片)
消防安全
你我他
文/杨辉 夏萌颖 金宇航
广州136个城中村居住了超过450万人口。2009年以来,广州城中村发生火灾4132起,约占全市火灾起数的57%;死亡57人,约占全市死亡人数的68%。广州形成以“城中村”为中心的火灾区域性高发地。
近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全市冬春火灾隐患整治“利剑”行动方案》,在今年3月31日前开展全市冬春火灾隐患整治行动。目前已拆124栋火灾隐患建筑,摸清需增补的2200多个消火栓的地点。
死伤多
城中村是火患重灾区
据了解,目前广州全市共有城中村136个,总面积约483.89平方公里,建筑约11万栋,总建筑面积2600余万平方米,户籍人口数91万人,流动人口数363万人。
城中村是广州火灾高发的重点地区。天河区的石牌和棠下两个村,出租屋和流动人口高度聚集,火灾发生起数较多,累计占天河区全区的30%以上。白云区的太和和同德围等地区火灾发生率也相对较高。
广州各区中白云区城中村个数最多,达到42个,也是近五年以来广州火灾发生起数、死亡人数最多的区域。尤其是2013年,白云区城中村发生亡人火灾7起,死亡17人,占全市亡人火灾起数的43.75%,死亡人数的77.27%。2014年以来,广州发生的亡人火灾中有3起发生在城中村。
整治难
细数那些城中村隐患
广州城中村建筑年代久远,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规划, “握手楼”、“亲吻楼”等随处可见。还有一些城中村房屋甚至高达15层搂,室内消防设施缺乏,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
“城中村建筑耐火等级低。城中村建筑70%为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耐火极限不到20分钟。”广州市公安消防局负责人说,一旦发生火灾,建筑物极易坍塌,造成人员伤亡。
而城中村道路狭窄、水源匮乏,消防车基本只能行驶到村牌坊,扑救火灾只能远程铺设水带出水灭火,发生火灾时需远距离铺设水带灭火。另一方面,城中村消防水源严重不足,且管网老旧,水压不足的情况下又无法临时加压,导致发生火灾时水源不能满足灭火需要。
各种小作坊、小商铺、小娱乐场所等充斥在广州城中村出租用房内,出于防盗、节约生活成本或夜间接货需要,违规住人现象严重,安全条件极差。由于涉及经济利益和民生问题,城中村安全隐患清出、回潮、再清出、再回潮,始终难以根治。城中村内对消防工作不重视,安全巡查不到位,志愿队员没有集中开展系统全面的培训,不懂快速破拆救人、不懂扑救初期火灾,也极易延误灭火救人最佳时机。
见成效
市政府牵头“清剿火患”
今冬明春“清剿火患”战役打响以后,广州市消防部门把“城中村”作为火灾防控的重点,专题向市政府报告,全力推进“城中村”火灾隐患整治。
广州市委、市政府常务会议三次专题研究“城中村”火灾隐患整治。常务副市长陈如桂、副市长谢晓丹分别带队调研,市建委牵头制订《城中村安全隐患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明确经贸、建设、规划、城管等16个部门的工作职责。
市政府牵头对全市136个城中村开展摸底排查,按照“一村一方案”制定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方案。重点抓住室外消火栓建设和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城中村”消防水源缺乏、基层消防力量薄弱的问题。目前,完成对136个“城中村”6250多个室外消火栓的统计摸底,并对需增补的2200多个消火栓的地点逐一登记造册。整合“城中村”现有治保队员、城管执法队员等队伍,配齐配全相应器材装备,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确保“初期火灾灭得了,小火小灾不出村”。
同时广州136个城中村划分为2300多个小网格,第二次“清剿火患”战役以来共清除违规居住5600多人,清除“二合一”、“三合一”、“住改仓”等建筑3200多栋(间),拆除存在火灾隐患而又无法整改的建筑124栋。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