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可林 摄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通过两项独立数据源——城市特征指标和网上调查问卷反馈,对全球83座金融中心进行介绍、评分与排名。
2007年3月,英国商业智囊机构Z/Yen集团首次公布GFCI调查结果,之后每6个月更新一次。
2014年3月,第15期调查结果GFCI 15问世。深圳成为亚洲地区评分和排名上升幅度最明显的城市,一举超越上海位居榜单第18位,上海名列第20位。
“打击共分为两种,一种使人成长,另一种毫无用处。”这是最近大热美剧《纸牌屋》中Francis Underwood的台词。回到现实中,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本次从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榜首跌落的伦敦,也同样适用于最近两年花了大力气,却被深圳一举超越的上海。
在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榜单中,深圳凭借37分的分数增幅,从原本的第27位一跃来到第18位,尽管上海得分也有5分的增加,但排位却下滑4位,跌至全球第20位,并跌出了亚太地区前4位。尽管千分制评分体系中2分的分差并不足以分出孰优孰劣,但深圳的迅猛增长却依然值得关注。
深圳新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袁红兵对深圳的评价非常直接:“我觉得深圳的优势其实就两样,一是政策、二是香港。”
“原先在广州和深圳之间也有过犹豫,后来了解到深圳对高新技术企业有增值税和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况且早期像华为、中兴这些创新企业已经在深圳做出了成绩,再加上深圳毕竟和香港相连,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深圳。”袁红兵坦言。
如今正紧锣密鼓筹划新为IPO事宜的袁红兵,对将来通过香港对外进一步推广业务也是信心满满。
深圳:前海优势明显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前几年一直有这么一个疑问,税收政策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到底起不起关键作用,后来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伦敦的个人税负非常高,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全球金融中心数一数二的地位。”
孙立坚认为,比起税收的优惠,一个城市金融服务环境与便利性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而深圳的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深圳开放的力度与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优势。上海在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贸区的进程中对于税收政策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尽管优惠的税收政策能够促使一批企业前来入驻,但真正吸引外资企业的更应该是金融服务环境的便利。
“作为企业来说,首要关心的倒不是税负高出多少,而是一笔交易能不能迅速地完成。如果一个城市的环境糟糕,耽误了交易时机,造成的损失比税收可要大得多。”孙立坚表示。
实际上,深圳打的就是“香港牌”。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国家给予的特权,而深圳很好地利用了这一体制外的优势,获得发展实则无可厚非。与深圳甚至香港不同的是,上海处于国家体制层层包裹之中,地方上任何金融的业务开放都不是由上海市政府来决定,而是由一行三会统筹。
“但我并不认为前海会走得更远。”孙立坚对深圳的进一步发展并不乐观,“深圳能不能在开放的同时建立好风控系统很关键,很多地方的开放最后走进死胡同,都是由于推进开放速度过快导致的。这样的城市在经济大环境没有受到冲击时丝毫看不出风险的迹象,但通常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调整时,无法保全自身。”
对此,袁红兵深有同感,“2009年,金融危机逐渐退却,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上升,我们客户的营运能力又还是老样子,看到不少行业都出现了亏损。那个时候觉得成本又高、市场前景也不明确,公司原本还在上升期,我们却都很悲观。”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