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内情卖凶宅
房屋中介倒赔五万元
在上地某一小区内,曾有顾客从徐东华的公司购买了一套房,后经查实正是一套凶宅。“顾客购买了房屋,也交了钱,但后来搬进去住,其他业主告诉顾客,房屋有问题,发生过不好的事。”徐东华记得,这个顾客过来找到他们投诉,负责售房的同事也无法回答顾客的提问。
“原来的业主并不承认房屋有问题。”徐东华说,接到情况之后,公司也去小区核实信息,发现在这套房屋内真的发生过一起非正常死亡的案例。公司派人与原来的业主协调,但对方并不承认知情,“最后没办法,公司基于各种考虑,赔付了顾客5万元”。
“‘凶宅’并不属于物理瑕疵,其房屋质量本身也没有问题。”徐东华表示,在北京经营二手房交易多年,在以往的房屋交易中,他们接受客户的委托,往往优先考察房屋质量和周边设施,“凶宅”这一信息并未被纳入主要考虑,但因此遭受的损失却不小。
4000个小区
搜集凶宅数据
吃了这些“凶宅”苦头后,在去年11月,公司决定对北京城内的“凶宅”信息进行统计。
“法律上对于‘凶宅’并无明确定义,我们只能从司法判例中去判断什么才是‘凶宅’。”徐东华的公司利用2万多名工作人员,在北京主要城区的小区进行调查,试图掌握凶宅的数据。按照徐东华的解释,他们公司认为的“凶宅”并非风水概念,而是指房屋的本体结构内发生警方认定的自杀、他杀、非正常死亡事件的住宅。
“现在数据库内有900多套‘凶宅’。”徐东华告诉北青报记者,公司发动全体员工,在北京主城区和房山区的部分小区展开搜集,近4000个小区中,“凶宅”的数量超过900多处。
“我们并不清楚这个分母是多少。”徐东华解释说,公司只能在经营覆盖的小区调查,在主城区内,小区数量超过1万个,他的公司只掌握了不到一半的小区情况。
“我们用了半年时间统计,发现北京这么多凶宅,我们也吓了一跳。”徐东华说,他的公司统计这些信息,主要依据媒体公开报道和分布于各个小区内的工作人员实地探访。“居委会,小区居民还有邻居,这些都是我们的了解途径。”徐东华承认,有些“凶宅”由于年代久远或几易其主,的确难以调查清楚,但探访到的数据,都经过层层确认,甚至有时候向当地辖区民警确认。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