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效能:
着力提高质量监管信息化水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专业化管理平台,对提升质量监管效能提供了有效载体。依托信息技术,北京市建立起了危险性较大工程信息管理系统、起重机械备案管理系统、附着升降式脚手架备案管理系统、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接口,质量监管在深度、广度上进一步加强。
“今天的1厘米角度偏差,就有可能导致丢掉明天的1亿元大单!” 在地铁16号线16标段甘家口车站施工现场,项目经理老李在纠正钢筋支模细小角度偏差的同时,又召集手下上了堂“思想教育课”。北京市通过建立“施工总承包企业及注册建造师诚信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指标,解决了企业“多干活多扣分,不干活不扣分”的难题,同时结合实际,没有将本地税收等纳入指标,避免了诚信评价成为新的地方保护壁垒。2013年初开始正式将评价结果应用到评标环节,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初步建立,有效加强了施工现场和建筑市场的“两场联动”。质量保证行为,已成为企业权衡利弊后的自觉行动。
据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2266家企业和68760名注册建造师纳入市场行为信用评价。实现了企业、人员和工程项目三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保障了执法人员及时调取相关信息资料,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核对,查找违法行为,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执法工作的效率。执法人员做出处罚或处理后,信息反馈到建筑市场监管的各个环节,对违法企业和人员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违法行为大幅下降。
强化监管:
创新以质量为核心的执法模式
9月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传达学习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抓好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批示,部署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工作。
在会议结束同一时刻,北京市立即召开全市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动员大会。随即,《北京市工程质量两年行动工作方案》印发,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大力度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部署。治理行动迅速在保障房、自住房、轨道交通等工程中展开。通过构筑管理上评估、执法、监督的“三位”闭合,实现了执法过程一体化,筑牢了施工现场建设、施工、监理安全质量管理“铁三角”,有效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企业自主、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安全质量共同治理体系。
质量通病是市民对房屋投诉的集中点。北京市着力开展了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结合近几年质量投诉问题呈现的特点,按照“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原则,本市深入开展了以治理“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不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按照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检验”为主题的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形成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有效的防治体系,质量通病得到有效治理。同时,逐步加大对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建筑市场清出力度。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底,全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共执法抽查工程7098项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1183份,对责任主体实施质量处罚共计433起,处罚总额1566.78万元。
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程项目的生命线。宁固十分,不失一毫,工程质量监管不可有丝毫退却、丝毫松懈,努力把首都的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北京,奋发而为。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