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豪宅
广州豪宅香港开卖
推出一个火爆一个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末广州开卖公房让“房子也是商品”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使人们开始接受“房子也要用钱买”这一现实的话,之后短短几年之内火速兴起的第一波“炒楼热”则使人们更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原来房子不仅值钱,而且值大钱!就像新生的股市在短短几年火速集聚了数十万人入场一样,大批“炒家”开始蜂拥进入新生的房地产市场,个个都想着分一杯羹。
当时广州的房地产市场已有外销和内销之分,外销商品针对境外客户,第一波“炒楼热”最早就是在外销豪宅市场上掀起波澜的,细究原因,当然与咫尺之外的香港彼时正大行其道的“炒楼狂潮”息息相关。翻开任何一本研究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书,上世纪90年代的炒楼热都是必谈的话题,这股楼市旋风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才告一段落,其是非功过自然有后人评说,但香港买房者点燃了广州楼市的第一把火,顺带做了普通人投资楼市的“启蒙导师”,却是不争的事实。
翻开老报纸,看一看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外销豪宅被港人追捧的盛景,我觉得真是要连用几个“火”字才形容得尽。淘金花园,每平方售价1000多美元,一两个星期就卖完了;国际大厦写字楼,每平方米售价高达1900美元,开售3天就卖掉了八成;美国银行中心,上市当日即告售罄……在香港师奶都加入炒楼大军的年代,广州在港推出的楼盘推一个旺一个,越秀、天河等市中心的住宅、写字楼和商铺犹受垂青。
“垂青”之缘由,当然是价差,虽说广州的外销豪宅贵者已单价破万,但只不过是香港楼市的1/5,因此,让普通市民目瞪口呆的“天价”,在香港炒家眼里不过“湿湿碎”。根据1994年8月一期《中外房地产导报》的报道,仅1993年一年,广州外销商品房的收入就达到了17多亿美元,相当于百亿元人民币。市面如此热闹,炒楼基因发达的香港人当然“与有功焉”。
内销市场
赶回家去拿订金 掉转头来房没了
外销市场被第一波炒楼热搅得风生水起,内销市场也不寂寞。我们在上文中说的是“公房开卖”,是“体制内的人”才有的待遇。可在20多年前的广州,腰包最鼓的还是体制外的十万个体户。有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基础,再加上香港炒家的“启蒙教育”,内销商品房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根据相关统计,1991年年底,广州每平方米最低1200元,均价1800元,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翻了好几番。在当时的报刊上,“房价让人目瞪口呆”这样的字眼并不少见。
当时让人“目瞪口呆”的房价放到今天来看早已是“小儿科”,倒是购房者的狂热比起后来者一点也不逊色。1992年是广州楼市狂飙突进的一年,光新成立的房地产企业就有150家,也就是说,平均不到3天就冒出一个新开发商。开发商如此之多,但如果你去它们的销售洽谈处逛一逛,却会发现几乎家家上锁,因为房子几乎一上市就会卖光,也就没促销员什么事了。用当时报纸上的话说,“饥不择食”,是本地购房者的普遍心态,有些购房者去到现场后发现没带订金,等匆匆赶回家后拿过来,发现房子早就没了,这样的案例,就算放到今天,也还是挺极端的吧?
其实,在20多年前席卷广州的首波“炒楼热”中,后来人们见惯的各方角色都早已粉墨登场,呼风唤雨、低买高卖的炒家有之;漏夜排队拿号的“黄牛”有之;备受煎熬的小业主更是司空见惯。这些都不算稀奇,倒是有些“空手套白狼”者的手段挺让人开眼。就拿1992年一期《南风窗》杂志报道的本地炒家张先生来说吧,他听到惠福路一家人家要扩建私房,却苦于没钱,于是假冒房地产企业的工作人员找上门去,与业主签订协议,业主出地,他出钱,盖起4层小楼,双方各拿一半,这边厢协议一签,那边厢张先生就以2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向有意购房者卖起了“期房”,很快20万元的真金白银到手,随后,张先生到有关部门办了审批手续,花4万元盖起了小楼,再扣除掉3万元的交际费用,空手套白狼,净赚13万元。这样的手段,与那些后来把“楼花”炒得不亦乐乎的玩家相比,也一点不逊色吧?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