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

适合国情的官邸制:遏制住房腐败 应建住房监察制度

汪玉凯

2014年01月03日16:23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适合国情的官邸制:遏制住房腐败 应建住房监察制度

 

  “探索实行官邸制”,赫然出现在前不久公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成为规范并严格执行党的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的一部分。探索实行官邸制,是党中央健全预防腐败体系的制度保障之一。是让领导干部把个人住房放在“聚光灯”下,让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效措施之一。推行官邸制的缘起是什么?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官邸制?建立中国特色官邸制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期“国是聚焦”尝试探讨这一话题。

  中国要不要实行官邸制,官邸制能不能对以权谋房的腐败问题有遏制作用?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否则这项制度本身的重要性就会受到质疑。笔者认为,在统筹制定领导干部的生活待遇方面,一个重要举措是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官邸制”。实行官邸制,既是目前世界上普遍的做法,也能有效遏制少数领导在住房方面的腐败。

  为什么要实行官邸制

  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福利分配制度,国家按照公职人员的级别高低配置住房,即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除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外,包括省部级领导干部在内的所有公务员都参加了住房制度改革,住房社会化、货币化的大格局基本形成。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领导干部违规建房、“以权谋房”成为腐败的新形式。其突出表现是房改后,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建房现象,多占、低价套购或者超标准侵占国家公共资源的问题也很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官员建造别墅的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

  二是干部交流、异地任职等,容易为官员“以权谋房”提供了便利。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领导干部交流和异地任职力度,中央与地方的上下互动也明显加强。目前县以上的党政主要领导人以及纪检、组织、公安等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一般都不能在本地任职,再加上进京领导干部人数的增加等,都可能为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房、侵占国家财产提供机会。

  比如一个领导干部到某地任职,地方大都为其准备好了“住所”,这个“住所”往往就成了其个人资产(除机关的办公地方或者宾馆外)。调离后多数不退,实际上为永久占用,一些省部级干部多处调动多处占房。退休以后,“住所”也成了自己的或者变相成为个人私有财产,不仅可永久使用,还可留给后代。

  三是受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影响,包括高级领导干部住房在内的特权泛化,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了政府形象。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自身不追求特殊利益,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建立廉价政府。一些不合理特权,不仅助长了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而且也越来越引起公众不满,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几年,人们普遍对我国政府管理活动中的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多有议论,这种现象的后面与高级领导干部退休后仍然享受在职期间的待遇等有直接关系,也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

下一页
(责编:陈晔、孙红丽)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