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申遗暖炕,咱该抱怨还是该反思?
咱们的邻居又让国人不爽了一把:据韩国媒体16日报道,韩国国土海洋部当天表示,在听取专家和相关协会的意见后,拟将暖炕技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报道称,由于中国也认为地热采暖是自己的固有技术,所以有可能成为韩国申遗的主要障碍,为“抢得先机”必须加快进程,最快明年就将正式启动暖炕申遗工作。(3月17日《环球时报》)
从端午节“被韩国”算起,这些年,中医、《史记》、蚩尤、围棋等一连串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先后被打上韩国标签。虽然其中不少传闻后来被证伪,但国内部分舆论却因此患上了“厌韩症”,而这次的“暖炕风波”势必进一步激化了彼此间的“发明权争夺”,难怪有网友就此揶揄道:“全世界,不,全宇宙都是‘思密达’的”。
如果说,自嘲是一种自信的表现,那么揶揄则常常透露着心虚和底气不足。因为就规则、程序而言,韩国人将自认为能够代表本国历史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工具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其享有的权利,别国无权干涉。如果仅仅因为自己后知后觉,就抱怨别人捷足先登,于情于理更是说不过去。
当然,考虑到中韩两国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些共同拥有的非遗申报上出现争议,也在所难免。作为双方来说,与其脸红脖子粗地非要争个最终归属,不如携起手来联合申遗。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我们自己不就曾与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吗?为什么不能尝试着和韩国也搞个联合申遗呢?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