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琦籽
名人高晓松曾经在一篇《不买房,买梦想》的文章中写道:“关于房子,我跟大多数人的概念不一样。我妈妈从小就教育我,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有时候买房,只是满足一种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于是网友“翻箱倒柜”,搜索了高晓松的祖辈家谱,爷爷是清华大学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工程学家;外公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中国工程院和科学院两院院士、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舅舅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然而,在更多普通人眼里,房子真是让人爱恨纠结。就在上上周,广州下大暴雨,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上幼儿园报名,还通宵排了两天队;网上质疑小学天价的借读费。房子承担着太多的超乎想象的社会意义,比如婚姻、户口、教育、养老等。房子不仅仅是一处钢筋水泥构筑的私人空间,更是普通人对生活的期望和机会。如果梳理一下,一套房子究竟能衍生出怎样的社会关系?
1家庭
房子=老婆=幸福
没有房子,丈母娘不嫁女儿。东拼西凑,终于当上房奴娶回她。
2户籍
迁出集体户,当上户主
刚毕业档案、户口往往挂靠人才市场,有了房才能迁出。
3教育
子女竞争占先机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在哪儿读书?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似乎是每个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幼儿园
如果小区有个好幼儿园,就省了不少事,但报不上名就得每天很早起床,送宝宝去远的幼儿园。
小学
省级学区房集中于金水、二七、中原老城区,以及郑东新区等核心区域,最稀缺,价格也最昂贵。最焦灼的,莫过于买不起房让孩子读名牌学校或者是关系不够铁,有钱也送不出去。
4生活
房子决定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随着居住地的变化也悄然发生变化
出行
住市区
单位楼或小社区,但交通方便,出入基本靠公共交通,可谓贵了房价,便宜了车费。
住郊区
位置相对偏远,但社区园林非常满意,出行基本靠开车或坐地铁。
运动
游泳
小区有泳池,天天可以泡水解暑。
打球
靠近学校或许可去校园打球。
跑步
靠近公园或江边,可以每天跑步。
健身
什么都不靠谱,那就去健身俱乐部或会所。
就医
如果小区有社区医院,偶有个头疼脑热,就可以就近解决。
如果小区没医院,无论大病小病都得远路去大医院排队。
购物
购物习惯也随之改变。住二七区,逛二七商圈、万象城;住中原区,爱去中原万达城;住金水区,爱转丹尼斯,大商……
聚会
因为住所的改变,会因缘际会结交新的朋友……朋友聚会习惯也会改变。
郊区
郊区大盘配套有会所,朋友聚会也许就在小区里解决或开车去农家乐。
市区
若住在市区,酒楼食肆多,丰俭由人。
5
交际
一个圈层的生活
买一套房子,就如同买了一个圈层关系。在这里,买房的人资金实力相当。大家更容易形成共同的话题,促进和谐的邻里关系。住在郑东新区的,非富即贵,还有外企高管;住在传统老城区的,多为郑州本地土语交际;住在近郊小区的,多为外地留郑人士,白领多,讲普通话的多。
孩子成长
孩子成长的环境,将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和习惯产生,这也许就是“孟母三迁”的理由。
(南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