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

业内称国内购物中心存在泡沫 眼下日子不好过【2】

2014年06月16日07:22    来源:新金融观察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业内称国内购物中心存在泡沫 眼下日子不好过

  出路

  “对于开发商来讲,第一炮如果没打响,那么后面则很难力挽狂澜。”在林岳看来,摆在新晋选手面前的,首先是客流的争夺,“Shopping Mall在上世纪风靡欧美国家的原因是它的多业态环境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而且不同的mall有不同的定位和档次,不同消费群体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在中国,消费者来购物中心不一定是来消费的,很多是来凑热闹的,甚至是来享受空调或暖气的。因而,中国的购物中心,不热闹就等着关门大吉,几年前的伊都锦、连卡佛等退出上海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随着购物中心的集中上马,同质化成为了越发突出的一个难题。无论在定位、服务、业态组合、还是品牌选择上,大多数购物中心都已越来越没有特色,越来越难以形成竞争力,这意味着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弱。

  “现在说过剩,要看是在什么状态下,相对谁来说。单纯的说购物中心过剩,到底是楼过剩、里边的店过剩,还是购物行为过剩,或者购物体验过剩,这个是值得讨论的。”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向新金融记者表示,如果过剩的只是其中某一个非致命性环节,那么并不是没有改造的空间。

  比如,体验式消费。

  据中国购物中心联盟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城市商业场所的客流中,有高达65%以上比例的人群追求的是娱乐旅游和休闲需求,集中体现在茶座、冷饮店、酒吧、快餐店的消费,以及网吧、影院、游乐园甚至主题乐园等的消费;而为传统购物需求而进入购物中心的人群仅占到三成。

  于是,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设施涌入购物中心。艺术展览、教育讲座等文化范儿活动搬入购物中心,海洋馆、科技馆等“高大上”项目进驻购物中心,儿童游乐设施几乎成了“标配”,甚至连婚姻登记处、社保机构、车管所等公共设施也开始出现在这些昔日的零售场所之中。

  这值得鼓励,但也同样需要警醒。毕竟,吸引客流、增收增利哪个也不容忽视。无论是一味追求差异,难以接到“地气”,落得个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还是重新陷入新一轮同质化,终究都是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不少购物中心眼下相中的另一个出路,是在智能上做文章。银泰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万达、凯德开发和利用数据化工具,百度、万科合作智能Mall项目……

  不过,现阶段的购物中心智能化表现,还仅是体现在Wi-Fi上网、收银台改造要有交易数据及为用户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等,仍处初级探索阶段。

  “了解周围交通状况、找个餐馆、做查询,这些智能应用还比较简单,不能叫智能体系。说白了,这是整合购物地点周围的物品,将其纳入一个通讯体系,这还不是真正的智能购物中心。”罗清启强调,真正的智能购物一定是建立在需求数据之上的,是消费者可以利用的大数据,而不仅是商家把数据拢起来,来做一些他想干的事情,“未来的智能购物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不仅是卖家清楚消费者在想什么,也要让消费者清楚商家的意图。”

  总之,留给购物中心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上一页
(责编:孙红丽、唐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