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危机后,鄂尔多斯“性格”变了
自2011年鄂尔多斯爆发民间借贷危机后,这已经是记者第三次来到这座城市采访。持续的寒冬不仅直接改变了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更开始改变它的性格。
来过鄂尔多斯的人,一定会被这座城市的宏大气象所震撼。这里有着国内一流的城市硬件设施,高耸的大楼和宽阔的马路都在标榜着这座城市的豪气。
鄂尔多斯人是骄傲的,他们的人均GDP曾经连续数年位居全国第一,堪称中国大陆最富裕的城市。他们的街头曾经是宝马、奔驰遍地走,并拥有中国最多的路虎车。
鄂尔多斯人也是有钱的,他们依靠煤炭资源聚积了巨额财富,在全民借贷热潮下,普通市民坐在家中也能月入数万。衣食无忧吃穿不愁,他们豪爽大气,夜夜笙歌,纸醉金迷,一年光吃饭唱歌花费上十万元是常态。
然而,似乎一夜之间,天地大变样了。每月的利息进账断了,连投进去的本金也拿不回来了。一夜之间,身家百万千万的富人都变成了没有钱的穷人。于是,饭不吃了,酒不喝了,夜店也不去了。曾经的不夜城,现在到了晚上却变成一座寂城。
巨震不仅仅改变的是鄂尔多斯人的生活方式,更开始改变他们的性情。鄂尔多斯人几乎都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转变,得知资金再也收不回来,起初是惊讶不信,然后是心急追债、焦躁不安,甚至夜夜失眠,此后渐渐认清事实,尽人事听天命,现在已经完全接受现实,只是在某个夜晚会突然想起:我的那些钱还能回来吗?
对金钱的牵挂的实质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一名当地人坦言,以前因为钱来得太轻松,他们已经习惯于坐享其成,现在要重新开始都不知从何入手。这种焦虑和茫然的情绪,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创伤综合症”。在研究当地经济转型的苏永清教授看来,这场危机是危中有“机”,如果市民能从这场变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完善民族性格,不再好高骛远,更加脚踏实地,相信复苏指日可待。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