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第七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健康住宅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中新网11月26日电 近两年来,雾霾的影响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一时间,人们对空气、水等“健康”要素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面对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人们只好选择减少外出、多在室内活动。因此,如何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保证居住健康,成为百姓和业内逃避不开的话题。据了解,为推动我国健康住宅研究与建设的持续创新与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和机构正努力探索健康住宅的实践和应用,提高建筑质量和节能减排,调动开发商参与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升级转型。
发展绿色低碳为主的健康住宅
当前,人们对居住健康越来越关注。11月26日,以“科技创新,引领健康人居”为主题的“第七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如期举行,提出发展以绿色低碳为主的健康住宅。
会上,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会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指出:“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举办以来,在普及健康住宅知识,推动健康住宅标准建设,促进住宅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国家住宅工程中心一边抓项目研究,一边抓工程试点,通过创新联盟的外引内联,把健康住宅的中外先进理念和技术运用到项目建设当中,既达到了理论研究的目的,又通过实践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健康住宅的好处,推动了我国住宅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目前房地产市场上“健康住宅”、“绿色住宅”等各类概念较多。谈到健康住宅,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赖明指出,健康住宅产业强调从人居环境角度出发,大幅节能减排、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是一种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
那么,如何实现居住健康?刘志峰在题为《为居住健康而努力》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四点。一时要改进住房建设中应用的材料。第二要改进住房建设中使用的各种部品的性能、质量和使用寿命。第三要改进住房的建造方式。第四要改善住宅的规划设计。他指出,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尚不十分充足,在推进健康住宅的建设中,还必须考虑到老百姓的支付能力,必须把采用适用技术、适用材料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必须把住房性能的改善与经济性有机结合起来,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收益。
推动建筑产业化 促进健康住宅发展
会上,刘志峰还特别指出,在住宅联盟组织下,已经展开了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现场工业化建造体系实验,将工厂搬到现场,包括可自动升降的空间建造平台、可自动合模开模的模板模架体系和混凝土浇筑养护系统,以及格构式楼承板、剪力墙钢筋笼和保温装饰一体板等工厂化的部品部件,将标准化产品设计、机械化现场施工和工厂化部品生产连成一个完整的住宅工业,即所谓的“移动造楼工厂”。
以上提到的“移动造楼工厂”即住宅产业化模式下的建房方式。近几年来,住宅产业化在国内推进速度不断加快,相关部门和企业参与度越来越高。赖明表示,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城镇化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大背景下,发展健康住宅产业,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居住质量,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健康住宅助力中国建筑与地产业转型
目前,一些商业楼宇在绿色健康建筑的尝试中走在前列,比如国贸三期、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而有利于人体健康、同时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健康住宅”,在国家经济转型、人们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成为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在中国住宅开发进入“白银时代”的今天,住宅开发的总体趋势是从粗放向精细转型。但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部分住宅或多或少打出的“健康”概念大有混淆概念之嫌,技术含量不高,比如宣传板楼就一定是通风采光绝佳,低密度就一定居住舒适等,这体现出“健康住宅”的相关标准还没有充分普及推广和应用。
据悉,2003年“非典”爆发后,健康住宅的概念一度火热,很多项目一窝蜂申报健康住宅。而目前开发商对健康住宅不太热衷的原因,是健康住宅标准是建议性,而非《住宅设计规范》这类强制性的最低标准;同时购房者对这些技术要求并不了解,再加上近年来楼市火热等因素,开发商做健康住宅就全凭“个人觉悟”。
由于国家政策上没有细化支持,加上此前建筑质量方面很多基本项不到位,开发商做健康住宅实际会增加5%-10%的成本,这也使得开发商“能不做就不做”,或以高档项目尝试为主,但住宅开发的总体趋势是从粗放向精细转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健康度会越来越重视。(中新网房产频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