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当时很多的调控政策实际上是倒推出来的,即确定了年度房价控制目标,用哪些手段能够使房价数据达到这个标准,以免被问责。”3月12日,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市前任城建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他表示,大量行政性调控手段的出台,都是围绕“房价数据”的指标,“确保数据能达标”促使大量行政性调控手段不断出台。北京从2011年开始,在限购的基础上,开始通过各种变相的“限价”措施,以确保年度本地房价控制目标能够完成。
2010年~2013年,为达到“稳中有降”、“保持平稳”等房价控制目标,北京市开始对房地产预售价格在审批时予以干预。提出了包括新开楼盘价格涨幅不得超过区域均价10%、后期价格不超过一期均价等政策,同时,在部分时间段内要求开发企业出具“不涨价”承诺书,在达标压力最大时,还一度暂停了4万元以上高价楼盘的预售审批。
强化“针对性”
北京几个预计单价超过10万元的住宅项目,也有望于2014年二季度获批。
不过,随着2014年“当地房价年度控制目标”不再成为地方楼市调控的“必选题”,部分城市行政干预房地产市场的手段,或将逐步放松。“但是,这也是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城市的,今年房地产调控的整体方向,是加强针对性。”住建部一位官员称。
前述部分地区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部署2014年房地产调控的有关工作和任务时,住建部除了不再要求地方制定并公布当地房价控制目标外,还强调地方政府应加强调控的针对性,“稳控”房价。
记者了解到,住建部已经明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在2014年中须从严落实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同时要求上述四城市要继续执行限购政策。
“原来为了数据达标,很多行政性手段的运用,实际上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比如预售许可证的发放节奏进行控制,虽然削平了房价上涨的数据,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为加剧了供需矛盾,为以后的市场埋下了更大的隐患。”中国房地产学会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由于房价控制目标不再成为调控的“必选题”,所以包括北京在内,除限购以外的行政性干预市场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寻求退出的“节奏”。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对房地产预售许可审批过程中的干预措施力度,已经开始相对减弱。2013年一季度,北京已经陆续已经批准了多个价格超过6万元的高价楼盘。
与此同时,北京几个预计单价超过10万元的住宅项目,也有望于2014年二季度获批。“现在政府试图通过更多、更丰富的住房供应体系,来解决特大城市的供需矛盾,而不再是简单地一味进行行政干预,仅仅数字达标是没有意义的。”中原地产一位分析师告诉记者。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