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

沈阳长白岛城镇化十年 部分村民并未当上城里人

作为沈阳市城镇化浪潮中第一批进城的农民,刘洁(化名)以为自己进城后,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有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生病了能去大医院,小孙子可以到优质的小学上学。
2014年03月19日08: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沈阳长白岛城镇化十年 部分村民并未当上城里人

  作为沈阳市城镇化浪潮中第一批进城的农民,刘洁(化名)以为自己进城后,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有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生病了能去大医院,小孙子可以到优质的小学上学。

  如今10年过去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很大。刘洁原是马总村村民,现在是沈阳市长白岛居民。虽说有房住,但是一家5口人挤在回迁后50平方米的房子里。失去土地后,以前靠种地或者出租房为生的一家人,只能四处打零工。户口本上的标识仍为农村户口,医疗、教育等她认为自己作为城里人可以享受的待遇,也不尽如人意。

  在全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沈阳市长白岛曾走在前列。沈阳城郊边缘的长白岛“原住民”,过去大多以种植蔬菜为生。随着沈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2004年起,长白岛地区开始陆续改造,当地农民的命运也在发生着巨变。

  10年间,长白岛已经看不到当年农村的踪影,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车辆穿梭其中,展现的是沈阳“南大门”的繁华。

  10年后,在当年长白岛两万多名动迁农民中,刘洁一家的境遇并非个案。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长白岛两个回迁安置聚集区,随机采访了30多名村民,他们大多数对生活现状颇有微辞,尽管住上楼房“眼亮了”,环境美了,但代价颇大。房产证办不下来的疑虑,失去土地后全家失业的困窘,小区配套、学校、医院等相关公共设施不健全,手里的钱花完了,出路何在等问题成为很多人的困惑。

  “因为你破坏的是农民本来的生活,人家本来一年有10万元收入,10年赚100万元,现在一次把100万元给农民了,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因为他们再也不用种地了,再也不用开着三轮车收菜卖菜了。”在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副教授陶双宾看来,农民进城后,政府不应撒手不管,应该帮助农民学会让财富增值的办法。政府的角色应是农民权益的保护者,应帮助农民成长。

  10年间,长白岛的许多“原住民”从满怀憧憬到遭遇坎坷,他们伴随着沈阳城郊长白岛的崛起,感受阵痛与成长。他们如何适应,又何去何从?面对失业、无助、抱怨,政府应该帮助他们适应城里人的角色,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沦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种种困难考验着基层城镇化政策践行者的勇气与智慧。

  上楼后的烦恼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的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沈阳市长白岛地区的城镇化始于10年前。

  长白岛隶属于沈阳市和平区,位于沈阳城区南部,浑南新区的中部,地处浑河南岸,东西长约4.2公里,南北长约3.7公里。规划面积10.87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17万人。沈苏快速干道贯穿南北,南距三环高速公路仅2.5公里,北距太原街商业中心区5公里,距桃仙国际空港10余公里。

  作为大浑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岛通过胜利桥、工农桥、三好桥3座跨浑河大桥与母城和平区紧密相连,岛内目前已形成“两纵四横一围合”的路网格局,内外交通四通八达。

  2007年,《沈阳长白岛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了“和谐岛城”的基本规划理念和“一岛、两带、两心、多点”的空间构架。明确了长白岛“人居、科技、商贸、生态、休闲、旅游”的六大功能定位和“自然、生态、和谐、现代”的四大开发主题。

  近年来,万科、远洋、中海、新加坡城等地产商也纷纷入驻,长白岛高楼林立,部分楼盘起价达每平方米8000元左右。是众人眼中的“富人区”。

  作为新一轮城市开发的热土,沈阳市内的一些居民也选择到此居住或者投资,但之前的村民们回迁后是否适应呢?

  长白苑小区和金沙湾小区,曾是隶属和平区长白乡的马总村和沙岗子村。当年的“村民”如今已经成了“市民”。采访中,部分村民坦言,尽管住上楼房环境好了,但也付出了诸多代价。

  刘洁一家以前以种菜为生。土地被收回后,3亩地得到补偿21000元。动迁之前他们一家三口人的居住房屋面积是90平方米,动迁后可得到120平方米的房子,2006年房屋和土地收走后,他们租房住,每个月可以得到400元的补助,直到2012年才搬进新房。

  失去土地后,刘洁曾去医院做保洁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三四百元。后来年纪大了,连保洁工作也没保住。

  回想之前,刘洁一家种地的时候,虽然收入不多,一家人除了卖菜,租房,每年还结余不少。

  当年有地的时候,地上盖点房子还能出租,如今没了土地全家得出去找工作。现在刘洁的儿子在一家电脑公司工作,每个月的收入是2000多元,儿媳妇则在家待业。

  “我本以为动迁以后配套设施会很全面,但现在孙子上学没有就近的小学可去,周边也没有医院。”刘洁说。

  现在刘洁和老伴儿,租房子做点小买卖,每月的利润只有1000多元。她认为,住楼后环境确实好很多,但是相应的费用也增加很多,取暖费、煤气费、水费等。

  虽然政府承诺回迁给两间房子共120平方米,但8年过去了,现在只回迁了一间50平方米的房子,老两口加上儿子媳妇一家五口挤在一块儿。另外一间70平方米的房子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位,房产证也没办下来。

  境遇相同的还有曾经的马总村民李霞(化名)。

  李霞家里有3亩地,加上宅基地共得到约25万元的补助,之后她以2160每平方米的价格买了长白苑80平方米的回迁房。

  2005年时,李霞夫妇种植蔬菜每年能赚三四万元,如果继续种地,虽然今年60多岁,但她认为自己绝对没问题,每个月除必要开支外还会有结余。但现在两口子都失业了。物业费、水费、取暖费对他们来讲都是大笔开支,因为岁数大了,找工作非常难,家里没钱缴暖气费已经停暖。

  原长白乡沙岗子村村民王敏(化名),现在是长白街道金沙湾社区居民。王先敏家里之前有两亩地,平房350平方米,宅基地和土地共获得拆迁款110万元。现在80平方米的房子是按2166元每平方米购买的。

  他们村从2008年动迁至今已经5年半,王敏说,之前拆迁办规划签协议时,政府承诺5年之内下发房产证,但是至今房产证没有到手。煤气管道没有进小区,自己61岁了,还要往楼上扛煤气罐,而隔壁的滨河湾小区很早就有煤气用了。

  之前王敏家里靠种地与出租房屋为生,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回迁之后不但没有进项,而且孩子的就业问题也没解决,现在只能靠存款和养老保险生活。

  金沙湾社区居民李勇(化名)是2007年底入住回迁楼的,之前他家600多平方米的房屋得到80多万元的补助,现在的200平方米住房是以2166元重新买回来的,回迁楼的取暖费、管道费、物业费等又花费了几万元。再扣去回迁等费用,手里没剩下多少钱。

  李勇承认进城后生活环境变好了,质量也有提高。“5年前,打车去长白岛还是件极其费劲的事儿。一是跟司机说不明白,二是道太难走,人家不乐意拉咱。2004年的长白岛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几年时间里,长白岛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摇身变成城市新标。”

  尽管居住在“城市地标”里,但很多居民还是心里没底。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随机采访的30名回迁居民中,办不下来房产证、回迁承诺不到位、依靠打零工度日等成为大家的困惑。

下一页
(责编:唐沰、孙红丽)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