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中国合伙人”的融合难题
在中国地产合伙人的圈子里,雅居乐与星河湾的艰难合作并非孤例,事实证明,即便是当初看起来强强联手的合作,在市场的瞬息万变中,保持合作也并不容易。
2012年是房企频繁合作的一年,通过合作开发缓解资金压力已成为房企争相效仿的经营模式,万科、保利、绿城、招商等都在尝试扩大合作开发的项目比例。两年以来,这些房企合作模式经受住考验的寥寥。
融创和绿城的合作表明,房企间的“连横”最好是雪中送炭,但也要如孙宏斌所言,选择拍档要“有钱有地有资源”。在外滩8-1地王纠纷案中,股权收购程序不合理,复星、SOHO中国、证大等房企合伙不成变反目。朗诗保利在南京合作拍地,共同成立房地产项目公司,却各自开发销售,开房企“同而不合”的先例。
“作为华南派老乡,雅居乐和星河湾的合作是一种经典模式。”前述上海房企高管指出,雅居乐与星河湾的牵手,与集团高层的私交关系分不开,来自同一个区域的房企,在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上都会有很多相似之处,会避免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但在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管理不清晰,权责不够明确的问题。
以常州项目为例,雅居乐、星河湾是典型的华南开发商思路,2009年拿地,此后两年时间一直都没有动工,这种用时间换空间的“老做法”被市场证明是错误的。
要真正做到强强联合,知易行难。“每一个合作的项目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要么是土地荒,拿不到合适的土地;要么是资金不足,希望找外援,抱团取暖;要么是对市场不熟悉,需要借助外力帮助……于是才选择了合作。几千年来,历史经验一直告诉我们,共患难易,同富贵难,这是人性使然。”中原地产项目部总经理黄韬称。
“无论是对唱,还是合唱,合拍最重要。”全联房地产商会理事李骁指出,企业并购、合作活动中的整合,既包括对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技术等无形资源的配置,也包括对企业文化、品牌资产等有形资源的调整,双方都需要磨合、适应期。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合作方需要提前做好制度建设,规避风险。雅居乐与星河湾的牵手,与集团高层的私交关系分不开,来自同一个区域的房企,在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上都会有很多相似之处,会避免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但在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管理不清晰,权责不够明确的问题。今天来看,星河湾的产品已经不算先进了,雅居乐花大价钱买了一条“过时的生产线”。产品定位偏差和性价比是两合作项目失意的原因,两家公司求助和救场都用了自己的短板。在房企看似强强联合的“联姻”大潮中,如果运营调整失当,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