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

马莎百货在华遭遇“七年之痒”【3】

陈洁

2014年04月28日08:58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马莎百货在华遭遇“七年之痒”

  自有品牌模式之殇

  据悉,马莎百货起源于1884年,现在英国拥有770多家门店,并同时在欧洲、中东及亚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430家门店及6家国际性购物网站。

  马莎百货至今已有130年的悠久历史。它的不断创新,曾多次给英国百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很长时间里,马莎百货的单位面积盈利能力都是同行中最高的。1998年,马莎百货更成为了英国第一个盈利超过10亿英镑的零售商。

  作为英国最大的百货公司,马莎百货的国际化起步较晚,步伐也一直不大。尽管马莎百货目前在英国与海外的分店数量分别为770家和430家,但其海外业务的收入却仅占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

  在业内人士看来,自有品牌是马莎百货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其所有货品不是由马莎百货自己设计,就是马莎与制造商一起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产品交给制造商,制造商按马莎提供的规格严密地进行生产,确保产品具有高级而稳定的品质。

  1928年,马莎百货公司的自有品牌“St Michael”诞生。该品牌最初只限于小范围的纺织品,随后逐渐取代了店内其他品牌的商品,而这个牌子的商品在其他百货公司里绝对买不到。

  在零售行业,自有品牌往往意味着“便宜但质量稍差”,但在英国,“St Michael”品牌一向是优质品的象征。顾客在马莎百货购买商品,甚至不需要开发票,因为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无条件退货(后来退货时间改为90天)。

  然而,自有品牌商品模式——这个被称作“马莎在其他地区取得成功的法宝”的模式,在中国却有些“水土不服”。

  2007年,同样以自有品牌商品模式著称的日本百货企业伊都锦,在华经营10年,经历了在华最大规模达到200余家店铺后,最终因业绩问题,以关店收场。有分析称,伊都锦的结果缘于“其本身不是专业做百货卖场的企业,从商场的定位到本土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

  商场定位与本土化建设也是马莎的致命伤。百货商业行业分析师李伟对记者表示,百货行业内对自有品牌商品模式存在争议。“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是,对品牌认知度看得比较重,消费时受品牌影响的成分比较大。马莎希望通过百货品牌来覆盖服装和食品等品牌,但马莎品牌本身不善于在中国营销,因此中国消费者对它的认同感不太高。”

  公开资料显示,在赴上海开店之前,马莎在海外的发展也并不顺利。“当时海外的200多家店铺,大部分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分布在欧洲、中东与远东,其试图扩大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想法一再失败,还曾关闭了在法国、加拿大等国的所有店铺。”李伟指出,发展不顺的原因同样包括,“昂贵的价格、显著的英式文化——款式单一、尺寸偏大、样式更新缓慢等”。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孙红丽、唐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