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耕地等被上述项目征用的村民们,更是质疑“那些表面上建设的旅游项目,实际上却是旅游地产”,并因此在上述景区多次发生冲突。
在媒体公开报道中,援引云南省房地产协会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云南旅游地产的投资规模已经超过2万亿元。
富人“后花园”
疯狂的背后,则是别墅购买者独享的“幽静”。
多名地产界人士向记者介绍,景区所属当地政府为经济发展及财政收入等,不惜冒国家“禁墅令”等多层国家禁令,而地产开发商自然明白这一市场,并将这景区优势发挥到极致,定位高端。
“买房的非富即贵”,采访中,众多别墅楼盘销售人员如此介绍。
记者调查获悉,大理古城、洱海、滇池、抚仙湖等景区别墅,每套别墅价格动辄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毫无疑问,明星、富豪成为景区内各大别墅楼盘追捧的对象。
烟台昆嵛山“天境昆嵛·中国院子”项目中,4座独栋别墅、8栋联排别墅已竣工,独栋别墅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至500平方米,联排别墅面积为210平方米至260平方米,均价分别是8500元/平方米、7500元/平方米。初步计算,一套别墅价格最低150万元左右,最高则500多万元。前述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别墅项目的购房者及意向购房者主要来自烟台、威海等地的私营业主等,其中不乏国内影视界明星。
当然,别墅进驻景区不止是上述一条路。多个景区内的村民介绍,名人、名流、富豪等外来建房者,可与景区内村民私下商谈,借村民的名义建设别墅。而以如此方式进驻,在山东崂山、云南洱海等著名景区内已是公开的秘密,当地政府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国内景区正在以多种方式,逐步成为富人的后花园。”上述地产界人士直言。
山东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杨光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都会将自己辖区内景色最好的地块用以置换,吸引资金,在景区内及周边疯狂开发房地产、别墅。在他看来,对于景区当地政府而言,最应该做的是保护景区,而当前反而把公众的大权益变成了部分人的小权益。在他看来,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及破坏,杜绝商业化及人工化的运作模式,维护长期形成的自然与生态。
“屡禁不止”成常态
杨光杰坦言,在国内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景区内建设别墅已成为一种常态,甚至达到了“疯狂”,如云南、海南、贵州、湖北等地。
北京尚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王旭解释,在风景名胜区兴建别墅有悖于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整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是为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有明确的管理界限的场所和区域,而并非可以修建商业住宅的建设用地。他认为,为依赖景区的环境而刻意在景区内修建别墅,已属违法行为,所建别墅也属于违法建筑。但记者调查了解,在众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景点内,众多商业地产项目从当地政府拿到了规划、环保等审批手续。
“在我们老板的运作下,项目取得了相应审批手续,完全可以办理房产证。”“天境昆嵛·中国院子”一资深销售人员毫不隐讳。他进一步解释,云海置业深知在国家级景区内禁止开发房地产,更不允许建设别墅,但其投资商与当地政府熟悉,截至目前仅有“房屋预售证”仍在办理中。前述销售人员介绍,该项目此前与昆嵛山另一侧的龙泉镇政府签署协议,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落地。但协议已签,云海置业在当地政府协调下,拿到了景区目前该山体的开发权。
7月23日,山东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此表示“不知情”。王旭称,“景区别墅”多年来屡禁不止,可从中窥见一斑。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