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底下不长草”:尴尬的环京津贫困带
与京津的“减肥”相比,在区域中被外界喻为“没饭吃”的河北,其对于三地协同有着更为迫切的诉求。
虽然紧邻北京、天津这两座中国北方特大城市,并有着东部沿海和环抱首都的区位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河北受到京津的辐射作用微乎其微。京津对资源、资本的强吸附作用,甚至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的出现。“大树底下不长草”成为舆论对河北发展尴尬的一句形象比喻。
2005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
9年之后,当北京自称“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际,河北省政府在2014年的工作报告中,仍将“环首都扶贫攻坚”作为这个京畿省份的工作任务。
今年3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直接指出,“多年的京津冀区域合作中,河北始终是保障京津的服务角色。”
这份由京津冀三地相关学者共同参与编写的蓝皮书称,北京多年的“虹吸效应”形成了河北省环首都贫困带。天津市要打造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在产业发展和港口建设上处处“挤压”河北,制约了河北城镇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大中城市在沿海的布局和发展。
“我们的发展是按行政区域考核,各个行政体有着各自的发展诉求,行政区域间,往往是竞争大于合作。招商引资时,大家都想着抢占项目而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单菁菁说,行政区划间的利益分割,导致市场引导的失灵。
近年来,诸如“环首都”“环渤海”等等,在河北对于区域合作的规划中一直存在,但由于区域间的利益博弈,以及“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河北的区域合作热情多沦为“一厢情愿”。
“一直以来,京津冀三地间也多多少少有着合作联系,但多是为了满足各自的眼前利益,合作思维没有跳出自身,没有着眼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这也是如今大家期待国家统筹京津冀一体化的原因。”祝尔娟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