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因国家战略所需 将打造改革引擎与样板
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对三地协作提出七项具体要求。一周之后,在中国总理李克强所作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写入2014年重点工作。
在习近平讲话一个月后,河北省就迅速推出新型城镇化意见,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相关城市功能定位。
一个月内,从中央到地方连续释放的信号被外界解读为,已提出多年的京津冀一体化终将从概念转为行动,有香港媒体甚至将此称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号工程”。
在专家看来,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启程之际,中国新领导层力推京津冀区域协同,有问题导向的原因,也有国家战略的考量。
“从微观层面,作为中国对外形象的窗口,首都北京的环境问题、功能疏解,以及首都周边的经济塌陷现象,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程度,区域协作是解困所需。”单菁菁说。
祝尔娟也指出,京津冀协调发展是特大城市的“减肥”过程,是省际间突破行政藩篱的协作过程,同时也是在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下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过程。“可以说,处理好这些问题,京津冀一体化就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样板,对全国有示范意义。”
而从宏观来看,在中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群中,当前中国着力推进京津冀“抱团”似乎也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中国未来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倚重沿海三大城市群,这其中,京津冀的短板必须补齐。此外,京津冀的巨大潜力也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提升的‘第三极’和新引擎。”单菁菁说。
祝尔娟也表示,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在中国南方,而中国需要京津冀经济圈的崛起,带动北方经济,连接南北发展。
“更深远的战略意义在于,京津冀经济圈连接东北亚,背靠亚欧大陆桥,它还能带动中国向北、向西开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一些国家通过海洋通道对中国发展的牵制。”祝尔娟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