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1日电 (余燕明)今日,首开股份(股份代码:600376)刊发了公司债券发行公告,首开股份计划发行公司债券40亿元,债券票面利率约在4.2%-5.2%之间,期限为7年期。
首开股份此次发行的这笔总额达到40亿元的公司债券利率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公司在去年加权平均利率为7.79%,其中项目融资的最低利率也达到了5.84%,最高利率则达到了9.8%。
首开股份计划40亿元的公司债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其中的34亿元将用于偿还公司的到期贷款,以此优化公司债务结构,其余募集资金则用于首开股份流动资金的补充。
根据首开股份在公司债发行公告中披露,在今年的4月份和5月份,公司已经累计有包括5笔到期债务,其中4月份到期债务包含招商银行8亿元贷款、云南国际信托的15亿元贷款、渤海国际信托的1000万元,今年5月份到期的债务则包括了东海证券8亿元贷款以及华能贵诚信托4.99亿元。实际上,首开股份今年这5笔到期债务总额已经超过了36亿元。
首开股份认为,中长期债务融资规模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公司资金使用的稳定性。根据首开股份的计算,公司在完成这笔40亿元的公司债发行后,预计资产负债水平将较今年一季末的83.34%小幅增加0.1个百分点至83.44%,非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将较今年一季末的32.86%增加约4.5个百分点至37.35%。
另外,首开股份40亿元的公司债成功发行后,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有所改善。完成发行后,首开股份流动比率将较今年一季末的1.63增加到1.74,速动比率也会较今年一季末的0.41增加到0.44.首开股份认为流动资产对于流动负债的覆盖能力将得到提升,金额增强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这次公司债的发债资金主要是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除了发行公司债,首开股份目前也正在决策调整定向增发方案。”首开股份董秘王怡在回复记者时称。
到今年一季末,首开股份的总负债已经超过了840亿元,相比今年年初增加了超过25亿元。其中,今年一季末首开股份的短期借款为41亿元,较年初增长了一半以上,首开股份到今年一季末的长期借款也有所增加,已经接近256亿元,较年初增加了73亿元,增幅为4成以上。
不过,首开股份在过去一季度里正在尽力解决短期偿债压力。根据首开股份披露,公司到今年一季末的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有所减少,从年初的近200亿元减少到不到150亿元,负债金额减少了超过51亿元。
根据首开股份在发债公告中披露,公司借款的偿还期集中在今年和明年,还款金额分别超过234亿元和132亿元,占首开股份未来五年偿债总额的55%和31%。首开股份也承认公司借款短期内到期偿还规模较大。
在被问及首开股份今年的偿债压力是否过大时,王怡向记者否认了这一看法。“今年首开股份不存在偿债压力。”王怡这样评价今年公司的偿债情况。
首开股份则在公告中分析公司借款期限之所以相对较短时称,一方面是因为公司取得的银行贷款主要是房地产开发贷款,期限通常为2-3年,另一方面是因为首开股份取得的信托借款期限通常为1-2年,符合房地产行业的一般特点。
首开股份在公告中进一步提及,因为受到国家提高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条件和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的影响,公司获取银行贷款的能力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公司逐步增加了向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的比重。到去年底,首开股份的信托融资占比已经达到了45%以上,“公司资金成本压力逐渐显现。”
而据人民网记者了解,截至去年底,首开股份房地产业务融资余额为428.5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33.83亿元,信托等其他方式融资194.74亿元。
对于首开股份通过发行公司债取得低成本资金的融资方式,王怡并未明确表示公司接下来是否会利用公司债这些低成本融资置换公司的信托债务,但是其向记者表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首开股份可以偿还掉这些信托债务。
首开股份在现金流方面的变化,公司对短期流动性同样有所忧虑。去年首开股份虽然录得经营性现金净流入约33亿元,但是今年一季度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显示为净流出近23亿元,公司一季末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为净流出1.2亿元。不过,首开股份在今年一季度由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为净流入约27亿元,相比公司去年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近29亿元,首开股份在筹资活动上增加的现金明显。
首开股份同样指出,受拿地节奏、项目开发进度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波动较大,公司面临一定的资金周转压力,再加上后续开发仍需大量资金投入,“若未来商品房销售款不能及时回笼,公司可能面临阶段性现金流量不足的风险和资金周转压力。”
另据记者了解,除了上述王怡提及首开股份正在决策调整公司的定增方案,公司仍然计划在今年继续发行一笔总额不超过30亿元的中期票据,不过目前具体的发行时间和利率待定。
多家券商研究机构认为,今年首开股份的一年内到期负债和短期借款合计接近190亿元,因此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不过公司在今年完成发行40亿元的公司债券后,首开股份未来的财务成本也将会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