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扩容的设想在2011年由时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与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提出,同年7月份得到了莫斯科市议会的批准,年底时莫斯科市与莫斯科州达成最终协议,计划将该州16万公顷的土地并入莫斯科市。
索比亚宁当时称市政府将制订新地块综合发展规划,将在那里规划兴建政府机关、商业设施、学校和住宅楼等。据介绍,莫斯科市政府计划将莫斯科大环内现有的超过1200万人口迁移部分至新区。按照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政府的有关设想,莫斯科市扩大后,新城区可为200万莫斯科市民提供住房,并提供100多万个专业技术就业岗位。
建设多个城市中心
莫斯科议会城建和发展委员会主席塔尔哈诺夫说:“应当建立起生活舒适的有吸引力的新中心,从而开始周边的城市化进程”。
莫斯科市的扩容发展战略是建设多个城市中心,缓解城市人口和就业机会过分集中在市中心的矛盾,同时统合规划旧城区与新区的功能。例如,最靠近莫斯科老城区的地带将会分布着市属各机关,其次是科研、教育、医疗单位等。而这多个城市中心要靠成熟的交通网连接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改善首都生存环境的目的。
根据有关方案,在莫斯科市区扩大后,市政府将对新区交通网络进行整体规划,届时将全面规划包括新区在内的整个市区的公路、铁路、地铁及轻轨建设,新建一条地铁线路、两个火车站和几条轻轨线路。同时,计划在莫斯科市开辟新的公交车道,使之全长增至220公里,还将新建停车位及交通中转枢纽。
正如莫斯科市首席建筑师亚历山大·库兹明所说,莫斯科如今应该根据适用性而非可能性选择发展方案,而各种分析也表示,新城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把更多投资吸引到莫斯科。
大公司放弃城中心区
即便面对着西方制裁和卢布贬值的种种压力,尽享政治资源优势的莫斯科在很多投资者眼中仍然是一块宝地。但随着城区可用地的日益减少、租赁费用的水涨船高,即便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也不得不考虑放弃城中心区,开始在外围区域建设办公楼和园区。而显然这一趋势也是其员工所乐见的,毕竟在外围租房要更便宜,更何况有公司专设摆渡车可以帮助减少通勤所需时间。
另外,普通俄罗斯人的消费习惯也在助推“城市多中心”理念的发展。笔者在莫斯科居住一年多来,经常前往的综合购物区都处于市区近郊甚至远郊,而做出同样选择的本地人也不在少数,往往一次购物就要买够全家人一周的食粮和所需品。考虑到这些综合中心货全量大、价格实惠,即便是路远费事也都不能阻挡购物者“扫货”的心情。
在经济适用性和生活便利性方面,“多中心”已经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商界和普通民众,而这些具备不同功能的城市中心也计划同时配备相对灵活的职能部门以提高效率。
有分析显示,莫斯科近郊及边缘区域的几个小市镇都随着扩城发展成为可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体,例如莫斯科北边的希姆基和杜布纳。它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在经济独立、吸引居民和基建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
新城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有一些城镇发展经验可以借鉴,莫斯科市的扩容和随之而来的新城建设至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就像莫斯科市政府的一篇报告所说,“光是修改莫斯科市城区至2025年发展计划就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政府不断修改该计划涉及财政支出并递交莫斯科市所辖各区的公众听证会接受质询。”
作为知名国际大都市和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莫斯科长期以来被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所困扰,而旧城的规划不合理、管理落后、配套基础设备不完善等也正是在建设新城时应该避免出现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莫斯科现今遇到的有关扩容的种种难题正是其他国际大都市曾经历过的,而这也是对俄罗斯城市社会空间管理模式的极大挑战。在尝试以新建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以带动新城发展的同时,莫斯科也在向外“取经”。
中俄间不断升级的战略伙伴关系就在从各种方面为莫斯科的新城建设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验借鉴。莫斯科正在同中国很多城市的相关研究单位和建设公司开展合作,除了为新城建设吸引资金,也实地考察了中国城市的建设经验,比如在地铁站周边进行商业和住宅开发等。
另外,莫斯科已连续多年组织“城市论坛”,邀请国内外城市建设及规划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城市发展问题,并设城市规划比赛,还将优胜作品纳入城市改造或建设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