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新貌。资料图片
榕城区举办第二届半程马拉松比赛。资料图片
榕城
省委、省政府实施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两大战略”以来,榕城区作为揭阳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元核心,必然担负着诸多使命。
在加快实现振兴发展的过程中,榕城区坚决贯彻揭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抓落实,促发展,抓基层,强基础,以经济社会连续两年的提质提速发展,生动体现出实干创业的“有识、有为、有效”。实现了经济增速从扩容前个位数增长到扩容后年均12%增长;建成了粤东唯一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取得了“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省级“教育强区”系列荣誉。
揭阳市委常委、榕城区委书记刘光明用“走民生引领型务实发展道路”来形容榕城区的变化。在发展模式上,由南部传统工业区为主的经济功能区向“北优、南调、东拓、西联、中改造”多管齐下的产城融合综合功能区转变;在产业方向上,由单一工业带动向现代服务业与工业优化升级齐头并进转变;在社会治理上,由重发展、轻治理向经济发展与社会善治并重转变;在城市建设上,由旧城改造主导向“三旧”及棚户区改造、古城保护开发、新区建设并重的城市提质做强发展转变;在基层党建上,由完成行政任务抓发展向以群众反映问题为导向抓发展转变。
载体为先
千方百计促进城市建设扩容提质
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千头万绪,但必须始终瞄准“关键受力点”下大功夫,方能事半功倍。对粤东西北欠发展地区来说,这个“关键受力点”就是中心城区建设。
扩容以来,榕城区在揭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这个要点不放松,这既是作为“中心城市核心区”这一现实定位所决定,更是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平台载体。
2013年市区扩容以来,榕城区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扩张城区体量、做优城区质量、强化产业容量”的思路,完成《揭阳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规划》等多项规划修编工作,细化北、中、南3个片区功能定位,确保中心城区核心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功能布局科学合理。
“旧城、旧村、旧厂房”多、棚户区规模大且基础设施配套欠缺,是粤东城镇建设面临的实质困难,榕城区更面临着旧城承载2000年文脉、历史文化建筑分布密集的现实问题。为解难题,榕城区以加快旧改棚改、保护古城、建设新城、优化路网为重点,推动旧城、新城相融相促,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做优古城人居环境。面对市区扩容以前“三旧”改造走过的历史弯路,新一届榕城区委逐个击破,以“古城”定位指导老城升级,将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和旧城旧村旧厂改造建设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采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有力突破了旧城旧改棚改发展瓶颈,城区人居环境正发生着喜人变化。
做大新城发展框架。突破老城观念束缚,向城区南北扩展体量,着力做好《榕城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仙梅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编制。大力推进南部紫晖新城、东部榕东新城、北部揭阳楼片区建设,仙梅片区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加快实现了新城与旧城的协调错位发展。
做细古城保护开发。启动国家4A景区创建,抓紧古城“基础设施优化、核心街区提升、游客中心建设”三大工程建设。保护修缮百兰山馆等代表性历史建筑,完成了东风河等穿城水系清淤整治,打通南北河之间内城河道阻梗,逐步还原“岭南特色水城”这座粤东古邑的风貌。
做强交通路网辐射。榕城区全力配合省、市推进揭惠、潮惠高速公路及揭惠高速市区连接线建设。出台2015年至2017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今年投资5.1亿元启动岐山翠园周边道路、临江南路及绿化带改造提升等总长17.48公里的21条(段)市政道路项目,建设一批村道,进一步优化延伸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增强核心区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
种好了城市这棵树,榕城区结出了累累硕果:实现了经济增速从扩容前个位数增长到扩容后年均12%增长,顶住了建筑领域历史遗留矛盾等复杂问题,建成了粤东唯一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取得了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省级“教育强区”系列荣誉,基层党建项目连续两年获评省委组织部“优秀书记项目”。
产业为基
培育“榕味”产业打造新增长点
一座城市再怎么漂亮,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必然是无源之水,发展难以为继。扩容后的榕城区始终树立危机意识,坚定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以现代都市服务产业为轴线,细化北、中、南3个片区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以“产业集聚、特色经济、产城融合”为三驾马车,培育“榕味”产业,加快实现以现代都市服务产业为轴线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
具体做法一是大力发展北部“后服务”产业经济。制订粤东汽车街扶持政策,建设汽车后市场产业园等项目,促进汽车贸易和后服务产业链发展;与省茶业流通协会广泛合作,发展茶文化体验经济;推动榕江电子商务公园建设,打造O2O体验商城电商平台,拓宽“榕货”销售渠道。二是打造中部“古城文化游”品牌。筹划“游古城—观小戏—品美食—赏玉雕”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古城保护建设开发运营工作。三是形成南部“一园三区”产业新格局。按照工业企业园区化、园区企业科技化、科技企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科学谋划榕城转型升级产业园,加快紫晖鞋业创意产业园区、紫云绿色科技园区、紫峰山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园区等三个子园区建设工作。2014年,该区共完成园区建设投资年度计划267%,投资完成进度在全市排名首位,一批年度计划投资超亿元项目相继引进落户,发展后劲有效增强。
扩容后,榕城区打造了汽车后市场和茶业两大示范特色街区,以特色街区经济推动都市型服务产业发展。仅今年一季度,汽车后市场特色街区新增汽车后市场主体30家,比增57.89%,累计478家;汽车商品销售总额5.94亿元、零售总额5.05亿元,分别比增37.5%和32.2%,新车交易量占全市一半以上。今年揭阳岭南茶文化街销售额比增37%以上,举办的首届榕城茶文化博览会吸引了云南、福建等全国各地60多家展商参展,近4万多人次参观。目前,榕城区罗马铁街、美食街区、文化街区、商贸街区等特色街区建设全面铺开建设,具有“榕味”的特色街区创富体系正逐步形成。
科技创新是产城融合的强大驱动力。榕城突出创新驱动,围绕产业登高和产业引进,从智力引入、经费投入、成果转化等方面立体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创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基地、梅云五金不锈钢创新平台、揭商学院等,建成并启动榕城区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平台,激活企业转型活力。逐年增加科研专项投入,科研投入比重位居各县区前列,至2014年底提前1年完成科研经费占GDP7%的目标。据统计,扩容以来该区新增专利申请量1910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累计6项),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全区新增组建院士工作站1家,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走进榕城区,这里处处生机萌动,区委区政府在加紧培育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总部经济、职业教育、再生资源和城市综合体等都市型产业,这里的新兴业态与传统工业、特色产业正在融合发展、互促发展。
民生为要
狠抓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从来只是手段,惠及民生才是最终目的。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发展理念,榕城区坚持走民生引领型务实发展之路,通过抓好“治水修路办教育,医疗种树保环境”等一批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魅力新榕城。
民生无小事。榕城突出以问题为导向,落实街道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大力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将全区10个街道111个社区细分为751个大网格2595个小网格,结合街道领导干部驻点联系群众工作,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据统计,今年来已受理群众诉求2173件,现场办结1224件,限时并已办结397件,为社区和群众办好事实事596件,干群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
坚守生态环境底线。榕城大力营造了“山青、水秀、城干净”的历史古城,推进城市“六小”绿化建设,今年启动美丽乡村“三大工程”项目48宗,投入资金5100万元,着力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大力推进水系治理,今年谋划的水利设施项目在榕城历史上项目数量最多、资金最大、开工率最高,计划投资1.87亿元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仙桥河整治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项目建设。加大“清三边”、“治五乱”环境治理力度,落实“门前三包”,大力推动PM2.5等污染源治理,整治关停一批污染企业,大力提升城区环境质量。
夯实社会保障。榕城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教育强区”,正抓紧创建国家级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校舍建设改造、人才引进等工作有序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基层医疗便宜快捷,在全区10个街道全部建成“社区平价门诊”,并与周边各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医疗合作方式,已累计为超3万人次群众提供平价诊疗,单病种医疗费用较普通门诊降低15%-20%,群众普遍反映看病更加有保障、更方便实惠。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半程马拉松赛,“榕马”成为揭阳新的城市名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榕城区投入民生资金占财政支出达87.41%。在经济提质提速的带动下,“治水修路办教育、医疗种树保环境”,政务服务中心、社区平价门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民生实事普惠普及,榕城区城市环境得到提升,群众幸福感得到增强。
典型案例
自主建设“美丽乡村”的
榕城探索
扩容以来,榕城区坚持以民生为引领,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着力打造30个先进模范社区,以“试点先行,以点带面,覆盖建设”有力地促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掀起了一场共建幸福宜居家园的新热潮。
以仙桥街道篮兜社区为例,该社区以“公益理事会”这一社会组织为载体,在短短3个月内筹集2580多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打破了以往依靠财政“等、靠、要”的固有模式,解决了“群众不信任、资金筹措困难、建设标准不高、后续管养困难”等难题,创新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资金自筹、全村参与、滚动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
如何在一个欠发达城区最大程度服务民生发展?榕城区有自己的探索,即“民意为先,网格落实,阳光运作”。
榕城区始终强调民意为重,推动社区采取召开“三老”(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座谈会当面“听”、多方上门走访主动“问”、通过党代表工作室与党员群众谈心“找”等多种形式,认真收集社区居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由社区“两委”提名、结合群众意见,挑选有实力、有威信、热心公益的退休老干部和企业界人士,组建8人“公益理事会”,以群众的方式管治民生工程。
覆盖全区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为民生项目落实提供了最大保障。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干部下派到111个社区751个大网格2595个小网格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内,吸纳社会积极力量参与其中,建立网格落实责任制,发挥基层网格员“熟人好办事”优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资金筹备。
同时注重村务公开的“阳光化”,由社区“两委”派出居务监督委员会和居委会主任到“公益理事会”加强指导,监督理事会做好大项经费开支和指导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及时公开财务情况,告别过去政府建设、管养全靠社区自觉的模式,走出“建管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声音
揭阳市委常委、榕城区委书记刘光明:
围绕两大战略和两项部署狠抓落实
对于下一步榕城区的发展,揭阳市委常委、榕城区委书记刘光明表示,将围绕省委“两大战略”和揭阳市委两项部署要求,按照省委书记胡春华粤东三市调研时的讲话要求,围绕“一个目标”,扭住“三大抓手”,守住“两条底线”,突出“六个抓”,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一是突出围绕一个目标抓经济。突出产城融合的核心思路,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突出特色街区打造,加快培育电子商务、城市综合体等都市型产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二是抓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建设。重点抓好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推进揭惠高速公路市区连接线建设,启动实施21条(段)市政道路项目,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仙桥河整治工程、榕江大围达标加固应急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项目建设。
三是抓“三旧”和棚户区改造促进提质做强。坚定不移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把“三旧”和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快古城保护开发,启动国家4A景区创建工作,重点推进核心街区提升、基础设施优化工程建设。着力推进“三旧”改造建设,加快落实涉及6个片区、823亩的棚改规划。按照总体规划,高水平建设南部新城和东部拓展区等新城片区建设。
四是抓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坚定走民生引领型发展务实之路,重点围绕“治水修路办教育、医疗种树保环境”等民生领域,加快办好一批民生实事。
五是抓生态建设守住环保底线。深入推进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榕江、饮用水源和中小河流污染整治。抓好历史文物和特色村庄保护提升,推进社区“六小”建设、美丽乡村“三大工程”。
六是抓基层建设促进社会稳定。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全力加强基层队伍作风建设,抓规矩、抓组织、抓队伍、抓作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三资”监管深化社区网格化治理建设,推进依法治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