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摘
“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随着李克强总理对“互联网+”的振臂一呼又火了一把!几乎大小城市的政府都把这句口号挂在嘴边。那么,你感觉自己的城市生活够“智慧”吗?
不知道?还好有支付宝提供的温馨广告,展示了一个支付宝所幻想出来的、芭比娃娃之家式的智慧城市以及其中居民应有的生活——看!你感受到芭比和肯隔空洋溢的幸福味道了吗?
如果按照这视频中的说法,住在智慧城市中的我们,清早起来就有专车司机在楼下等着;中午吃饭不用排队,早就在网上预约了餐厅;从谈恋爱送花到结婚登记、买房装修再到怀孕后做孕检,动动手指头都可轻松完成,不用再去民政局、医院排队了。
智慧城市的浪潮似乎正在席卷整个世界,我们的政府自然也是不甘人后。其实“智慧城市”这件事被提到国家政策层面,早从2012年就开始了。那一年住建部在全国展开智慧城市试点;到了2014年,国家出台了一个《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今年李克强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致辞,也把深化智慧城市合作放在首位。到现在,中国已有30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上面政策的大风刮得正劲,加之本届政府十分看重社会企业参与的PPP商业运营模式,大佬们自然也对智慧城市这块大蛋糕虎视眈眈。BAT纷纷拿出自己加入智慧城市建设大潮的十八般兵器;一些中小型企业也闻风而动要在接下来的政企合作中分一杯羹。这样官民一体,万众齐心,看上去倒是很美——但是我们的城市是否变得更智慧?本人认为,从目前来看还是雷声大雨点儿小。
所谓“智慧城市”,其核心在于运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力量,搭建能对城市居民之需求作出实时回应的城市生活体系。这个被构建出来的“城市”,应该能善解人意地了解你的需求,体谅你的不便。一切回归人性化。
然而处于中国城市发展金字塔最顶端北京与上海,似乎尚未让人们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讯息。一到夏天,北京总有一场暴雨要给交通带来灾难,媒体会津津乐道有几辆车被淹,甚至有没有司机被困死在桥洞下;到了晚高峰时段,挤地铁能让你完全失去作为人的体面与尊严;这都还算好的——你可千万别在跨年夜去上海外滩看什么烟花!我国的大城市常常让你觉得自己不太受欢迎,偶尔还觉得这城市想谋害你的性命——不知道这算不算特别智慧的城市?
一个城市到底怎样才算“智慧”?光是喊口号、搞试点,玩一大圈权力寻租的游戏,恐怕是不成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看看哪些城市,真正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下了苦工夫,总结一下经验。
因为工作关系,本人经常往返新加坡,也有不少好友住在那里,因此对当地的生活了解渐多。当地政府近年利用科技改善市民生活的措施让人赞叹;新加坡是人口密集、规模庞大的综合产业城市,而且有华人社区背景,其经验对中国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随手撷取几例,与大家一起分析:
停车场实时车位数量显示屏
新加坡地狭人稠,高效利用相对有限的空间资源,成为他们建设智慧城市的第一诉求。早在2008年,新加坡的运输部门就已经在城市中心区域——例如乌节路两旁设置了大型电子显示屏,列出附近的停车场位置及实时可供车位数,以方便车主预先安排行程,决定停车地点。美国有研究显示,高峰时段的道路上,可能有高达30%的车辆其实是在兜圈子寻找停车位。提供实时停车场停车数据,绝对可以有效减少道路拥堵。这对于已成为“堵城”的中国大城市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案例。
其实,中国一些大城市繁华地带的停车场,也会竖个牌子,告诉你还有几个停车位;然而你非得开车到了门口才能看到这个信息——“目前剩余车位:0”。你只好一拍方向盘,骂着娘掉头,搞不好还遇到几公里车龙的单行道!而在新加坡,实时的停车场数据,是可以通过手机App查询的,非常方便实用——在实现数字化城市的基础上,我们要把真正的痛点信息推送给需要的人;而不是大量的商家信息。什么时候我们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才能实现这个功能?
实时知晓巴士动态
新加坡的巴士公司推出了名为IRIS(Intelligence Route Information System,智能路径信息系统)的巴士实时咨询资料库,市民可以透过网页、手机App、主要地标巴士站的电子屏幕来查阅公共巴士咨询,了解你所等待的巴士还有多少分钟才能到达你身处的巴士站,让乘客可以更加有效地安排行程。这绝对是善用GPS、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好例子!现在我国各大城市都在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如果能仿照新加坡的做法,人们乘坐交通的便捷度会大大增加。
目前,国内已经有城市有样学样,构建了类似的智能交通系统。成都市就率先建立“实时公交查询”系统,将全部公交车联网,乘客可以在市区公交站的电子显示屏看到想乘坐的公交车还有几站才到;“百度地图”也接入了上述系统提供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成都公交集团推出官方的App与微信服务号“巴适公交”。这个服务号,提供成都市内周边公交站台导航、公交换乘方式推荐、车辆实时位置查询、公交移动电子站牌、车内拥挤指数提示、上下乘车闹钟提醒、定制公交信息服务、公交IC卡信息查询、公交互动新闻及公交周边生活服务等功能。据笔者的经验而言,在成都搭乘公交的体验远远优于北京,超过香港、台北,甚至优于韩国首尔。
正所谓事在人为,智能交通在目前大型城市数字化水平下,实际上难度不大、成本不高,就看当地政府是否真正有开放的思维与挑选有实力合作企业的眼光了。
在家就能做康复训练
中国目前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看病难问题亟待解决。大城市三甲医院挂号时间很长,让人吃不消。公共医疗系统负担沉重,在这方面,新加坡与中国面临相同的问题。
于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研发出一套名为Home-rehab的家居康复系统,让长期患者可以在家完成康复训练,减少去医院的次数。患者只需购置可穿戴的动作感应设备,然后透过有关的App,即可在家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可以减少长途跋涉、舟车劳顿进出医院复诊的次数,更能省去家人陪同接送、排队的时间。与此同时,医院的理疗医师也可以通过App监察病人康复的进度。新加坡已于去年年底推出有关系统供病人试用。
智慧组屋质优价廉
新加坡虽然不自称是福利国家,然而政府对国民的住房保障颇为得力。超过八成的居民居住在政府兴建的组屋(HDB Flats,有点类似国内的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之中,当中超过九成半拥有其居所的业权,这是新加坡政府一项主要的民生政策。
与国内外观过分朴素、质量亦令人担忧的保障性住房大不相同,新加坡的智能组屋从建筑环境规划、落成后组屋室内的一站式家电能源管理系统、停车场泊车系统、废物回收处理、公共地方的节能系统等,都将“智能城市”运用科技、互联网、流动通信、大数据等的考虑一 一包括其中,而该楼盘的售价绝对亲民,一套三居室还不到人民币200万元,堪称质优价廉。
中国的问题,不是成本问题、技术问题,而是主事者是否贴近一般市民生活层面来思考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居民,是否有以科技便利其生活的自觉?是否愿意主动、自觉地与新技术交融?能不能让各种工程不至于沦为“大白象”?智慧城市的管理者,是否有开阔的心胸、明亮的双眼,真正用科技力量解决民生难题?“人”的智慧,才是城市能不能“智慧”起来的核心。
智慧城市,不只是智能手机与App,更不只是“互联网+”。我们在被互联网企业灌了不少线上宣传的迷魂汤,但是我们想看到的是线下落地的真功夫。“智慧城市”需要政府牵头,实打实地探索、践行,真正把科技的力量用对地方。拍一两个宣传片来搪塞投资人或上级部门,这算不上什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