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房产
人民网>>房产>>正文

东山现存最早西式建筑 见证东山百年城市史【2】

莫冠婷

2015年02月26日10:55  来源:新快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东山现存最早西式建筑 见证东山百年城市史

  唐启望说,浸信会神道学校停办后不久,广州协和神学院从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搬出,来到东山,教职员搬到浸信会神道学校,图书等设备则搬往东山堂。

  原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广东协和神学院院长黄广尧在《感恩录》提到,协和神学院停办后,1960年将部分房屋租给团省委使用。

  安息日会广东卫生疗养院

  宋美龄、陈济棠曾在此就医

  1931年开办,1933年扩建为三层大楼

  位于三育路44号的东山宾馆16、17号楼已被评为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而同样位于东山宾馆内的4号楼,原来也有一段历史。据培正中学退休教师曹老师和张择善牧师回忆,在抗战前到解放初期,这座建筑是广东卫生疗养院。东山宾馆4号楼高三层,还有一层地下室。现出租给6家公司用作办公。

  大楼坐北向南,平面呈倒转的“凸”字形,大门入口外立面为石米装饰,而建筑主体则为红砖外墙。

  大门入口中部的希腊式三角形山花向外突出,十分醒目。大楼内部,每层被间隔成约十个房间。但1~3楼的走廊以及公共楼梯间仍保留了原来的水磨石地板。

  据 《广州市志》,1931年,安息日会“在三育路开办一间医院,名‘广东卫生疗养院’,最初设备很简单,只有一间五个小房的平房,几张病床而已。如要做外科手术要电请上海卫生疗养院的院长来穗主持。”

  1933年,“开始建筑了一座三层的大楼和其他房舍,以后收费相当高,变成一间稍具规模的贵族化医院。”

  张择善牧师回忆,广东卫生疗养院的外科手术在广州名列前茅,宋美龄和陈济棠都曾在此就医。

  原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广东协和神学院院长黄广尧在《感恩录》中提到,三育路原安息日会教产,后来盖了“东山宾馆”。

  专 家 点 评

  均以希腊式山花强调门廊或入口

  可追溯到美国19世纪杰佛逊风格的校园建筑

  ■彭长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虽然建成时间有先后,这次发现的原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与广东卫生疗养院均以希腊式山花强调门廊或入口。

  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因赞助人为美国基督教新教教会,该作法可以追溯到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学院建筑。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佛逊在创办弗吉利亚大学时,认为希腊式建筑最能反映美国民主制度与学术自由,因而在校园建筑中广泛采用。这种被称为杰佛逊风格的校园建筑形式因而在19世纪美国校园中得到广泛推广。两广浸信会神道学校早期建筑由治平洋行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所设计,但现存建筑于1914-1915年间建造,此时帕内已回国。据记载,教会建造时曾在屋角刻石纪念,相信留有建筑师的信息。若能详加考证,则贡献大焉。

  广东卫生疗养院建成较晚,其门廊造型在东山的医疗建筑中也十分常见。最典型的例子即广东公医院,即今中山大学医学院所在,两者门廊在构图与做法上十分相似,且尺度巨大(现二、三层被封闭使用),显然是兼顾礼仪与适应岭南气候的需要。

  城 市 记 忆

  东山从郊野变城市:

  20世纪初教会建学校、教堂、

  慈善机构

  基督教新教传入广州始于清代中叶。早期外国传教士都以广州十三行为据点。这和清政府采取的两项措施有密切关系,一是17至18世纪“礼仪之争”后,清政府对传教士实行禁教政策;被驱逐的传教士主要安置在南方沿海的广州和澳门。二是1757年至鸦片战争前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成为基督教传教的中心,大批传教士云集羊城。

  当时为了避免彼此利害冲突,各教会扩展势力,各据一方。英、法已强占沙面为租界,于是德国就选了芳村为据点,以美国几个差会为背景的岭南大学就选定了河南康乐为校址,美南浸信会就选了东山做发展基地。把神道学校、福音堂、培道女子中学等首脑机构从长堤搬到东山。

  最早来到东山兴建教堂、进行传教活动的教派,除了基督教的美南浸信会、安息会、中华基督教会外,还有法国的天主教。其中,美南浸信会是到东山发展最早、势力最大的教会。

  东山最早的新式建筑物:

  1908年培道“红楼”与“耶逊堂”

  东山最初都是土阜、坟场、竹园、树林、稻田、鱼塘,间有疏疏落落的竹篱茅舍,人烟稀少。

  1903年,美南浸信会在东山的寺贝通津一带购地建筑新校舍,于1908年建成,培道的“红楼”与“耶德逊堂”两所校舍是东山最早的新式建筑物。

  1909年在东山寺贝通津9号重新建堂,称基督教东山堂,1909年5月2日成立东山浸信会。

  此外,美南浸信会在东山建立的学校、医院、慈善机构还有:1895年兴办的美华书局,1902年的烟墩幼儿园,1903年兴办的浸信会礼拜堂、培贤神道女校和恤孤院,1913年兴办的慕光瞽目学校、培灵幼儿园,1918年兴办的培坤女子中学、赖神浸信会堂,1919年建立的两广浸信会医院,1922年建立的两广浸信会安老院以及两广浸信会联合事务所。

  建“培”字号学校, 东山成教育强区

  通过浸信会与一批热心教徒的努力,在东山口创办了一批“培”字号的学校,如培道女子中学、培正中学、培坤女子中学、培贤女子神学院、培正义学、培道义学、培灵幼儿院等,将东山口建成了广州的教育名区。

  培正路、恤孤院路、

  三育路等以教会公共建筑命名

  继浸信会之后,其他教派也纷纷进驻,购地建宅,修筑教堂、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

  如美国的安息日会于1910年,在今犀牛路、三育路、福今路购地建教堂、学校和医院。该会的华南联合会中心也设在东山。

  英国的圣公会于1912年在东山建圣三一中学(即今传染病院院址)、圣希利达女子中学及培德女经学校。

  恤孤院路因恤孤院而得名。培正路的开辟因培正学校而得名。美华路因美南浸信会在此设有美华书局而得名。三育路得名于安息日会1903年所办的三育中学。1915年安息日会在今三育路建东山堂宣讲福音,故附近所建的马路称福音路,1968年改称福今路。

  美南浸信会等教会这些建设成果,吸引了大批归侨前来投资,促进了东山的土地开发与地价上涨;而后又吸引了大批文化名流与民国军政要员来此居住,促进了东山的市政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广东省志·外事志》、《广州市志》、《东山区志》、《广州宗教志》、《广东宗教史略》、《浸会在华布道百年略史》、《广州文史资料第16辑》、《广东文史资料精编选编第4卷》、黄广尧:《感恩录》、叶农:《美南浸信会与广州东山口—— 一个历史宗教地理学的典型范例》等)

上一页
(责编:朱江、唐沰)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